“根源在于国内市场的混乱,力拓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努力;此外,力拓不会轻易放弃原有体系中有利于铁矿石销售的业务模式。”知情人士表示。
业务“重组”
力拓案后,力拓在中国的销售网络遭受重创,这对一家矿业公司来说,意味着面临客户流失的威胁。
力拓被迫“重组”中国市场的销售业务。公开的重组信号是,今年2月5日,力拓宣布任命鲍谊安(Lan Bauert)为新任力拓中国区总裁。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力拓设此职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鲍谊安此前曾担任力拓集团的铁矿石市场及销售总裁。某央企矿业负责人称,鲍谊安对力拓的铁矿石业务了如指掌,鲍谊安的上任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力拓最重要的销售市场情况危急,二是力拓已着手修复在华业务。
据本报记者从多家国内钢厂获悉,力拓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代表处的团队已重新分配人员并划分职责;此次重组的主要客户对象是中小钢厂和现货客户,力拓与大型国有钢厂的长协关系受到的影响有限。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力拓近两年加大了与贸易商、中小钢厂的业务合作,而力拓员工之所以能在公司体系之外进行违法活动,与力拓近两年大力拉拢客户、扩大铁矿石销售范围有紧密关系。“很明显,自2008年开始,力拓的长协客户门槛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现货销售量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我们与力拓之前的一些意向合同已被更改,要重新签。”河北一家民营钢厂的铁矿石采购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与此同时,力拓暂停了大多数涉案钢企的合作业务。知情人士表示,力拓已与涉案客户进行沟通,并要求重新审查双方的业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力拓将放弃这些客户,而是“重新签合同,按新规定进行业务往来”。
短期定价
力拓方面表示,公司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这是可以想象的。现在,力拓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经济。力拓财报显示,力拓65%的净利润来自铁矿石销售,其中超过一半销往中国。
一位接近力拓的国企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力拓正在集中精力、有计划地修复在中国市场的信誉。
然而,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力拓不顾中国传统长协客户的集体反对,比原计划更早一步选择了短期定价模式。
目前,力拓已决定今后只与客户签署3个月以内的短期铁矿石供应合同,同时铁矿石价格谈判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在此之前,该公司与主要顾客签署的合同通常都是一年。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力拓选择与客户签订短期供应合同,除了铁矿石市场变化因素,也是其重新审查业务体系的部分结果。“力拓认为选择短期合同,可以使价格更加透明并赶上市场变化,钢厂利用年度定价机制套利的空间会更小。”
“力拓等矿山面临的问题,有一点我们可以理解,那就是中国的长协客户都在倒矿。”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然而,中国钢厂一旦接受短期供应合同,一方面,国内钢厂失去了大部分寻租、套利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套利机会,将会以铁矿石期货和掉期合约等方式,转至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