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阶段(2003-2007)
“非常时期”拉回“脱缰马”与“新世纪亢奋”过后的平静变革
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影响,CHIC展位面积仍然达到60000平米。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参展商已经由上年的150多家增加到300多家。可见,中国入世对国际时尚领域的影响力远比“非典”大得多。
300多个展商分别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意大利、法国等豪华阵容让展会的时尚氛围显得格外抢眼,德国时装贸易中心为了寻找贸易伙伴争得了不小的展位,而政府挂帅的韩国兵团,已然显露出扩张中国内地市场的势头。
但“非常时期”的“肃静”还是可以在展会上显现出来,国际展会声势渐起,国内“军团”虽然已达13个,但整体气势还是明显收敛了不少,在比较安静的气氛中,深圳女装展团和福建石狮男装阵容,成为所有区域展团中的亮点。
CHIC2003过后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产业集群集体陷入“纠结”状态,或许是“非典”在一定程度上勒住狂奔的马,所有膨胀过后的弊病开始逐一显露出来。
在2003年之后的二、三年里,以温州、杭州为代表的区域品牌发展出现了艰难的瓶颈期,那个“穿在温州”的巨幅广告尚未从人们记忆中抹去时,超豪华的狂轰猛炸,耗费了温州企业巨额财力和人力资源,待到平静之后,才赫然发现,背后支撑“脸面”的那些资源,都匮乏到了“要脸还是要命”的十字路口。
杭州展团在世纪初以十足的“学院派文化感”侵入CHIC,短短2年时间,“杭派”们就在CHIC里出现了桎梏,皆因产品同质化的严重程度,让参加展会的客商兴致勃勃地在杭州展馆内逛了一圈又一圈,再意犹未尽的从展区里出来后发现,最终留给他们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杭派”,所有的品牌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漂亮是漂亮,就是始终也分不清楚谁是谁。
“纠结”就意味着变革,温州男装的结构体系成功转型,除了少数创牌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大多数温州男装适时转型为高级加工企业;杭州女装摆脱了“杭派”的桎梏,个性化品牌应运而生;还有没落多年的汉派女装,武汉服装界也正积极与设计人才沟通合作,期望走出老化土气的阴影……
话说回来,转眼一年过去,CHIC2004又以“男女装分展”的举措,暂时缓解了国展展位严重不足的局面。
最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展位面积虽然扩大,单个展位却在“瘦身”,增加的面积完全是因为展商数量的剧增。
除了男装展中,国展1号展馆内依旧是单个男装品牌的大面积展位,其他展馆和女装展中的超大展位已经不多见了。即便是当年男装品牌的大展位,也完全区别于以往不惜血本的“疯狂”,而是做到了展现品牌文化形象的“真正需求”。
男女装分期展,不仅使男女装企业的数目增多,一些在往年备受“排挤”的“小行业”,也大大方方地被请进展会,所以,这几年里,人们总能在展会上找到新鲜的东西,商机由此不断扩大。
比如童装,从2004年开始,已经拥有了非常庞大的展出规模,2006年CHIC上,更是推出“中国十大童装品牌评选”活动,从举办的第一年起,就显现出较为权威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了童装原创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皮革、牛仔等系列服饰,也有了专门展区,服装加工区的设立,其中的展商还能大大方方地现场接单,让许多专业客商大呼“周到”。
2004年,男装配饰展区已经成立,国内优秀的领带、皮具配饰等品牌汇聚于此。CHIC2005开始,配饰馆正式进入服博会大舞台,使CHIC真正组成了服装服饰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CHIC2005的高级丝绸展区,CHIC2006的羽绒服展馆,CHIC2007的“特体服”频繁亮相,都成为当年的年度亮点。
国际展团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06年,由西班牙外贸协会组织的西班牙国家展团,率领西班牙各个地区服装协会、针织协会、童装协会和皮革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品牌企业构成了西班牙“花样部队”,足见欧洲时尚发达国家对中国权威服装专业展会和其后迁带的广阔市场的重视程度。
到2007年CHIC,国际展馆内已经容纳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个品牌参展。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近年展会上留给人们深刻记忆的,从2005年服博会开始,国展9号馆被一个名称取缔——杉杉展馆。
杉杉集团是男女分期展后,唯一一个从始至终参展的企业,9号馆被杉杉包下,杉杉旗下近30个品牌团队进驻于此,杉杉“多品牌、国际化”的品牌集群模式,随着杉杉展馆一起,通过CHIC传播出去,在行业内引发一系列的热论和探讨。
稳定阶段(2008-未来)
“搬家”引发的“空间思索”与CHIC未来的畅想
CHIC2008又一次搬迁新居,老国展现有的资源和面积,无法满足服装产业继续发展的“容积量”,于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场馆在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开发区西侧刚刚建成,就迎来了中国服装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展会。
似乎大多数新变化,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考验,才能逐渐完善并成熟。
2008年3月的那几天,北京要么狂风大作,要么暴雨滂沱,不仅耽误了许多航班的正常起降,由于新展馆地处近郊,中间要经过不少交通“堵点”,以至于很多参展商不是被困在飞机上,就是被堵在半途中,“起大早赶晚集”成为许多展商对CHIC搬迁的抱怨。
由于“新变化”产业的诸多细节问题,引起了展会主办单位和新国展负责人高度重视,很多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让CHIC2009的新展馆变得温暖而和谐。
而2008年博览会,主办单位和新展馆负责方也在办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11万平米的展位面积足够用,男女装分期展在3年之后,又合二为一,也因此,组委会在布展上作一些创新尝试。
本届博览会采取全新商场式的布局方式,规划了8大展馆,明确分为男装、女装、休闲装、童装、皮革/皮草、羽绒、针织内衣和服饰等十余个专业展区和海外展团。
除此之外,展会还布置了特色十足的时尚男装馆、格调名品馆、风尚女装馆等3个临时馆、2个表演馆,以及高尔夫、牛仔等几个特色展区。
并且,在布展上推出两个全新概念:“商场式布局”和“边厅”概念。商场式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全敞开式结构布置。这让展会看上去突然间宽敞明亮了许多,不似往届那般拥挤。“边厅”的概念更直接来自于商场,抓住参观者的特点,将展位正面面向观众,可谓专业展会中的创新点。
2008年是令全中国人振奋的“奥运年”,运动作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语言,鲜明地突出在服装服饰文化和风格特色中。所以,CHIC2008随处能嗅到的气息,便是浓浓的奥运风、运动情。
对于服装产业,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是创造商机、聚拢财富的天赐良机,正当众多服装品牌准备借此机会大展拳脚,掀起第二轮产业发展高潮时,全球化经济危机在奥运年还未结束,便劈头盖脸砸了下来,备受影响的创意产业面临着巨大考验。
尤其对于中国服装业,从来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很多措不及防的打击随时可能击垮刚刚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品牌创新信念。在刚跨入2009年的时候,各种小道消息肆意传播,人心惶惶的感觉开始在圈内弥漫。
所以,CHIC2009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除了17年延续下来的常规重任,还要承担起传递信心、回击困顿的“教父”角色。
这一年,没有参展企业在为了“脸面”而铺张浪费,而是懂得静下心来考虑如何通过展会提升品牌形象的内在品位。
而许多已经不需要通过展会需求商业代理,拓宽市场渠道的知名品牌,将展位留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的同时,换了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诸如文化展或主题活动展等其他形式,在展会上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服饰文化的渗透范围。
比起2008年,2009年走进新展馆的第一感觉便是暖如春意,此暖不仅是温度带来的暖意,主办单位对庞大展馆的“细节包装”,也让人们暖在心里。
在这样的寒冬笼罩下,CHIC传递信心的最佳方式之一,就体现在对场馆的“包装”上,展馆外大厅,中国知名服装品牌的“文化展”像一条长龙,带有强烈的励志效果,每个品牌折射的品牌文化和创新理念,每个品牌在历史年轮中留下的轨迹,以及每个品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都通过展览,激励自己,鼓励别人,同时也提升了CHIC自身的艺术品位与文化传播力度。
体察中国国情的CHIC,几乎从诞生起就不单纯是为某种单一模式或渠道而设。商贸平台、品牌文化传播的窗口,抑或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引入式风向标,国际间信息互通的世界时尚沟通桥梁等等,甚至在产业发展到了必经的转折点时,还要承载着“教化于品牌”的特殊任务。
到了18年后的今天,不应该强加于一个专业展会好与不好的评判,一个优秀的国际知名专业展会,也不应该再成为行业人炫耀的资本,服装人真正应该考虑的,是通过展会来透视产业发展的变化,在展会上收获不同愿景的同时,及时发现产业发展即将面临的瓶颈,防患于未然。
而CHIC始终坚守的一条,就是无论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都是通过力求完善的服务收获最好的成效。所以,职责繁重的服博会,事实上就是为产业、为中国品牌、为“中国创造”在世界“独领风骚”的理想而设的服务平台。
服务,没有边界范围,也没有时间概念,所以,不断建立更细节化的服务体系,永远是服博会探索的课题。18年CHIC,每年所“服务”的项目都在增加,在未来的日子里同样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