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专业体育资源稀缺
运动生活时尚另辟市场
目前的运动品牌市场上,运动鞋即使加上“时尚”或“流行”等其他词,还是脱不了运动的本质,有专家认为,这就注定了只要还承认自己是运动品牌,那么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就不能减弱,否则慢慢地就会淡忘品牌本色。
正是在运动这一范畴的界定下,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变得“僧多粥少”,加上安踏、361°、鸿星尔克等大品牌对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许多优势体育赛事资源的“垄断”,剩下的体育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很难满足数量庞大的中小运动品牌所需。
针对这样的现状,中小品牌已经不是在考虑采取娱乐营销还是体育营销的争论或徘徊中,而是只能走娱乐路线,因为没有足够的体育赛事资源的支撑,品牌要走体育路线很难奏效。
长期在体育与娱乐中徘徊的中小品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没有时间再犹豫下去,毅然选择娱乐路线,已是在权衡各项因素之后,做出的“背水一战”式的战斗。
当然,这一战不是随意的押宝行为,而是顺应了体育在当今的发展趋势。
信息爆炸和竞争激烈已成新经济社会的特征,人们对物质因素的重视程度在逐步降低,非物质或是人文的因素正在快速增加,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哪个品牌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附加价值,或者说哪个品牌更能够取悦他们。
对作为运动品牌目标消费者的年轻人来说,娱乐更有另一番含义,代表着时尚、新潮和“酷”,这些是他们生活的永恒主题,至于运动,不再是为了纯粹的竞技,而是一种时尚的享受。
晋江中小品牌顺应了这种趋势,开始整合娱乐精神和元素,让消费者在娱乐的体验中,对产品或服务产生好感和联想,从而感染消费者,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融合在娱乐的体验中。
美宁电子商务服务公司营销传播总监曹芳华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收看娱乐节目对于大众来说是“最为实惠”的消遣方式,因此市场的驱动激活了娱乐产业的繁荣,中小品牌基于受众对娱乐的关注而引发的娱乐营销也是一种必然。同时,娱乐资源还具有无限拓展空间的特性,整合娱乐资源的难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也相对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