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沈阳大商场不卖沈阳地产鞋,商场和制鞋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某商场鞋城部负责人说,什么样的鞋可以进商场,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质量,二是销量。
而制鞋商陈涛表示,沈阳鞋企也尝试过进商场,但所涉问题太多:一是商场压销售资金的周期长;二是有销售额指标;三是商场从销售额中提40%扣点。这些对“小家小业”的地产鞋来说,都难以承受。
对此,白天明认为,在地产鞋品牌营销上,除了制鞋商自己的努力,还应该有政府的力量,协调商场为地产鞋提供必要的便利,支持地方鞋产业“强壮体魄”,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钱友也有如此担心,沈阳地产鞋不进商场,不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就难以摆脱被市场定位于低端鞋的尴尬。“同样质量和款式的鞋,南方的能卖1000多元,地产鞋批发300元一双就是多的了。如果沈阳地产鞋商不参与到高附加值的分配中,财富积累和自我发展的速度就会很慢。 ”钱友说。
一种说法可爱又可气的沈阳鞋
杨新明做鞋生意已有十余年,43岁的他在山西拥有几家中等规模的连锁鞋店,七年前经朋友介绍与沈阳地产鞋结缘,现在每年都会来沈阳十来次。
11月12日中午,记者在中国鞋城遇到他时,他正指挥着几名力工往一辆箱货上装鞋,这一次他又进了40余万元的货,其中30万元的货是沈阳地产鞋。当记者让他给沈阳鞋作个评价时,他抛过来一句“可爱又可气”。
杨新明说:“沈阳产女鞋,无论生产工艺和质量都还是让人认可的,价格也有优势,这也是我7年来一直在卖沈阳鞋的原因。但沈阳鞋还是存在不少细节问题,比如我先买了1000双某款式的鞋,卖完后觉得不错,再下订单往往要等上很长时间才能接到货。 ”
杨新明的遭遇直击沈阳地产鞋的软肋——生产规模小、营销模式单一。
一份期待“沈阳制造”盼龙头效应
数据显示,沈阳95%以上的地产鞋已拥有自己的厂名、厂址和品牌,如博雅思、俏美人、北方女孩等品牌在业内已颇具声名。
但东陵区中国鞋城管委会副主任王宏为说:“注册品牌是一回事,而让人广泛知道自己的品牌又是另一回事,尤其需努力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这恰是沈阳不少制鞋企业的弱项,单纯依赖鞋城批发、忽视零售终端的方式亟待调整。 ”
王宏为说,南方一些鞋企,在生产经营成一定规模时,往往采取明星代言、广告大战等方式来推广品牌,品牌经营和生产销售互相促进。一直以来很少看到沈阳地产鞋的广告,表明这些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能力尚存欠缺。“沈阳制造”地产鞋目前约占鞋城批发量的1/3,主导仍是外地鞋。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沈阳已成为中国鞋品销售的旺地,但沈阳地产鞋制造尚未达到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当前,尤其需要培育和打造一两家和奥康、红蜻蜓等齐名的地产鞋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以龙头效应推动“沈阳制造”鞋产品再上新台阶。
这位人士预测,如果有两家这样规模的龙头企业,意味着沈阳制鞋产业集群至少能扩容2倍,产业链条上可以新增加数万个就业岗位以及上亿元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