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华特·迪士尼主题乐园及度假区为了发展日本项目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Walt DisneyAttractionsJapan,最终仅成为OLC与华特·迪士尼公司间的“联系人”——该公司向OLC每年收取角色与肖像版权,上交迪士尼总部。
此外,当OLC打算用迪士尼的版权人物与故事进行项目开发时,需要得到Walt DisneyAttractionsJapan的首肯,而且该公司也会检查东京两个迪士尼乐园的运营是否符合迪士尼设定的标准。
根据11月5日OLC公布的2010财年二季度财报,主题公园为其带来了1.34兆日元营业收入,酒店、零售以及其它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0亿日元、70.5亿日元与118亿日元——零售项目的来源在于,OLC在日本拥有并经营所有迪士尼专卖店的权利,而其它项目,则包括该公司在东京运营的太阳马戏团剧场以及Ikspiari这一餐饮、购物与娱乐综合项目。
OLC由此获得了迪士尼在美国所享有的主导权。在迪士尼海洋开业7年后,OLC于2008年搁置了与迪士尼在福冈市兴建一个新的迪士尼复合项目的谈判。OLC当时声称,在经过超过一年的双方探讨后,认为该项目不足以达到合理的投资回报率,而且公司更透露,会探索发展“不涉及迪士尼角色”的新业务可能性。这意味着华特·迪士尼公司企图在日本收回失地的算盘落空。
迪士尼仅作为顾问与授权方的角色,并没有影响到OLC的赢利水平。美银-美林证券(日本)分析师MasaakiKitami在11月5日对本报记者指出,公司管理层计划尽快将投资回报率自当前的4.7%提升至8%,“我们预计明年春天公布的中期管理层计划(2012-2014年)就会详述此事,我们也期望管理层将会(自目前的保守态度)显著改变姿态。”
美银-美林与摩根士丹利当前均建议买入OLC的股票。后者的日本分析师NaoshiNema表示,该公司为应对经济不景气而降低成本,做得非常成功。
法国的无奈合营
欧洲迪士尼S.C.A.(EDL.PA,下称“EDL”)与华特·迪士尼公司同日宣布四季度业绩,其在2009财年录得6300万欧元的净损失。EDL只实现了15.2%的EIBITDA利润率,尽管,2009财年它吸引了1540万人次的创纪录到访数字。
这是香港迪士尼不敌香港海洋公园的欧洲版本——目前EDL市值2.01亿欧元,不到本土竞争对手阿尔卑斯企业(CompagniedesAlpesSA,CDA.PA)4.45亿欧元的一半,但EDL的已发行股本是后者的两倍多。法国投行NATIXIS的分析师SarahEmsellem就建议,与其投资于EDL,不如选择在阿尔卑斯山区域运营着17座滑雪场的阿尔卑斯企业。
EDL有着一长串的业绩不佳年份,甚至因此改写了其股权结构。
按照最初安排,迪士尼方面在EDL持股49%,而法国则提供现金补助和带宽来为建设融资——法国政府一开始就希望项目由私人运营。然而,EDL在1994年经历重大经营困难,法国政府不得不牵头60家银行组成银团,对项目的债务还款期和利息进行宽免,银团也将项目的51%股权进行公众发售。迪士尼还作出让步,出售其10%权益予被誉为“沙特巴菲特”的沙特王子Al-WaleedbinTalal(之前Al-Waleed bin Talal已自二级市场买入了14%股权,成为EDL二股东)。
如今,根据EDL提供的说明资料,华特·迪士尼公司拥有39.78%的控股权,Al-WaleedbinTalal拥有10%,剩余的股份皆为公众持股。
法国政府的援手留下深刻痕迹:巴黎迪士尼乐园其实由名为“1A期财务公司”的项目公司拥有,该公司将乐园租赁给运营方EuroDisneyAssociésS.C.A(简称“EDA”)经营,而EDL在EDA拥有82%股权,余下的18%由华特·迪士尼公司直接持有。1A期财务公司的83%股权由法国各大银行、财务机构以及公司拥有;同样的,EDL发展的零售综合项目“巴黎迪士尼村庄”的用地则由名为“1B期财务公司”的项目公司持有,公司将土地出租给EDA。
复杂的股权结构,令欧洲迪士尼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但华特·迪士尼公司分别透过其子公司与孙公司控制着1A期财务公司与1B期财务公司的运营。
至今,EDL与同样采取合资模式的香港迪士尼,同为华特·迪士尼公司合并报表的两大海外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