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德旗下有两家加工厂,江西婺源万德制球有限公司和江苏淮安淮阴区徐溜镇万德球厂(分别简称江西万德和江苏万德,两厂均于2006年年底关闭),上海百恩旗下则有江苏百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安徽鑫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分别简称江苏百恩和安徽鑫晔)。
在Mike整理的长达数十页的报告中,历数了多年来耐克在中国内地这两家最重要缝制足球类合同工厂的聘用外部劳工情况:在2003年~2007年间,这两家供应商将后期业务分包出去,订单大量地由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生产。
代工,本身就是一种外包。按Mike所述,耐克在内地的代工订单,大量遭遇了“再外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企业,永远是逐利的。
还原:在偏远农村完成工序
对于“再外包”,Mike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路径“还原”:通过秘密的、复杂如蛛网般的加工网络,将足球球片秘密地运送到偏远的农村,在那里,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世界知名足球的缝制工序。
据曾在江苏万德工作过的人员透露,在2005年11月正式设厂之前,上海万德就通过当地的中间人进行了2年多的合作。“中间人从万德公司拉走球片,分发给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在家中进行球片缝制,并在家里集中完成胶胆、封口工序,做成成品足球后,运回上海万德。”即便后期上海万德在江苏已经开设工厂,并通过耐克审核,外包加工的现象仍没有停止。
成立于2001年的江西万德则这样展开业务:上海万德负责与耐克等客户洽谈接单,订单由工厂进行贴布、裁断、印刷,江西万德把球片拉到江西,并运用公司在江西当地的关系网络,将绝大多数球片运到婺源比邻的景德镇的一些加工点;按说生产链条到此结束,但有些加工厂为了利润或进度,会将球片分发到附近的村民手中。
根据以上说法,分包曾长期存在于耐克的手工缝制足球生产领域。据介绍,一名熟练工人一天能完成的缝制足球在4到5只,江西万德的在册员工(即使在册,也不一定在工厂上班)只有130名,这也意味着每个月的产量在1.2万只左右,但实际情况是,江西万德每个月运回上海的足球数量是8万只左右。而仅有100个工人规模的江苏万德,每个月的产量是2万只缝制足球。
“即使是在册的员工,平日也根本不来厂里上班,只有当耐克要来审核时,工厂负责人才会以10元/天的奖励,召集他们来厂,制造出勤假象。”曾亲历这些“造假”现场的Mike对记者回忆。
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知,按Mike的说法,耐克的工人们一天的“产能”高达10只甚至更高,才有一百多名工人月产8万只手工足球的可能。
事实上,耐克的足球代工厂并不只是在中国发生外包现象。《每日经济新闻》经多方调查得知,2006年,巴基斯坦的足球代工厂——SagaSports就曾因“忽略劳工权益”被耐克方面终止代工关系。
为证实深喉的爆料,记者在本周拨打上海万德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称工厂即将搬迁,老板人在香港,但拒绝透露其联系方式。当记者去往其位于上海南汇的工厂时,被对方以有保密协议为由拒绝入内。
数据:卖8美元 外包仅付人民币5元
虽然无法从工厂现场调查到有关外包的利润数据,但通过其他途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是得知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包业务成本低得惊人。
耐克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双在中国售价600元人民币的耐克鞋子,工厂的订单价是20美元;订单价10元人民币的帽子,市场价是100元人民币;3元订单价的袜子可以卖出25元……出厂价是售价的一折已经是耐克的“商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