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市的化妆品公司自然美,启动了第二次私有化尝试。
10月20日,自然美在短暂停牌后复牌并发布公告,透露了又一轮卖股方案。创始人蔡燕萍主持的家族企业和凯雷基金即将分别直接或间接持有自然美32.77%的股权,同时将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建议。
32.77%股权归入凯雷
10月20日,自然美复牌。公告称,自然美的大股东兼主席蔡燕萍、执行董事苏建诚及苏诗琇将所持有的65.53%股份合并注入新的公司,并将新公司50%的股权,即自然美32.77%的股权,以8.198亿港元售予CANB(即凯雷亚洲)。
这次交易的价格为1.25港元/股,比停牌前的收盘价1.36港元/股折让了8.09%。新公司将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建议,并将以每份1港元的代价,注销52万份购股权,再度试图对自然美进行私有化。
这是自然美第二次尝试私有化。2008年11月,私募投资公司CVC试图以约12亿港元的代价私有化自然美。当时给出的方案有两种,一是现金方式,即自然美股东每股可换取现金1.20港元;二是股票加现金,股东可选择每股换取0.000047股“私人持股公司”普通股以及0.117868股优先股,另加0.28港元现金。
当时,在自然美持股超六成的蔡燕萍家族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选择了股票加现金的方式。然而,当时给出的1.2港元每股的价格,对小股东并不具有多少吸引力。2009年初,自然美的私有化建议未能在法院会议上获得批准,自然美继续维持上市。
首次私有化失败后,蔡燕萍曾表示,2002年自然美上市不是因为缺钱,也不是为了圈钱,为的是国际品牌的名号,希望将自然美做成百年品牌。
既然上市对品牌的国际化有利,蔡燕萍家族为何又两次试图将其私有化?
自然美财务总监陈仁君近日对此表示,自然美试图做成和欧莱雅一样的国际化品牌,凯雷的投资和管理经验,将有助于自然美国际化。
自然美最新的半年报并不乐观。上半年,自然美开出95家新店,却在同一时期关闭了219家店。由于销售额下降以及店铺数目减少,在大陆的每间店铺平均销售额下滑17%,在台湾地区下滑了13.4%。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或与自然美一直以高速开店的加盟模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