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方反馈回来的说法,卡丹路收购的是“皮尔·卡丹”在中国境内的品牌使用权,而这个品牌是在中国境内注册,不属于海外资本并购。
有意思的是,上海市发改委却认定这是一个海外投资项目,他们对上海中服提交的申请进行了立项,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双方的标的一样,只不过一方是整体并购,另一方是部分收购,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政府部门却定性完全不一样?
北京嘉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胡德冰表示,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商标转让,不管是国内商标还是国外商标,都不属于资本项目行为。但如果涉及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者对标的方在海外的不动产进行收购,则应视作海外投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必须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地方政府之所以定性不一样,跟企业上报项目时提交的资料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金额巨大的交易一般不会只有单纯的商标买卖这样简单。不过,他也指出,在具体的商业行为中,企业有可能打擦边球,在先期合作中,只进行商标购买,这样可以避开很多繁琐的审批程序。
扑朔迷离的收购
这起服装史上最具眼球效应的跨国收购案,从一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
孙小飞是这个传奇故事中最早出现的男主角。早在今年6月,就传出国内两家民营企业参与收购“皮尔·卡丹”的商标使用权,一家是广州健升,另一家便是孙小飞掌管的卡丹路,而前者,随后就宣布因资金实力不够而退出这场商业角逐。
在消息传出的最初,人们在惊讶于皮尔·卡丹老人为何把他经营几十年的时尚帝国拱手卖给中国人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这两个代理商是否真正有实力接盘而半信半疑。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或许只是借助这个收购机会进行炒作,以博得大家的关注。受到质疑的孙小飞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但紧接着,温州企业奥康、虎豪和康奈也被卷入其中,其中奥康是传闻中最“靠谱”的一家,理由很简单,它最具有收购实力和经验。而具戏剧性效果的是,就在人们纷纷猜测“皮尔·卡丹”到底会被谁收购的时候,某报财经记者突然接到一条神秘短信,称参与收购的企业远不止上述几家,并在短信中披露了新的名单。于是,浙江华中实业、广东海华实业等几家民营企业也被推向前台。
而在这一片乱象中,今年8月底,从未露面的上海中服突然出来公开宣布,他们和皮尔·卡丹的整体收购协议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收购行为已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商务委、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这等于是给这起收购事件定了一个基调:“皮尔·卡丹”今后要改姓上海中服。至此,收购“皮尔·卡丹”已被演绎成了中国服装企业集体狂欢的饕餮盛宴。
谁也未料到,就在人们以为收购将要进入尾声时,上海中服的一纸通告把人们拖入了又一个不可知的谜团。
迷雾重重的真相
上海中服作为众多传闻收购者中唯一一家国有企业,也是唯一一家提出整体收购的,据姚钰铭介绍,他们一直很积极地与皮尔·卡丹进行谈判,尽管之前也耳闻过有其他企业参与收购,但由于手里头握有红头文件,所以一直认为不会有问题,直到得到确切消息,他们感到非常震惊,这才开始进行查证。
据上海中服调查的情况,“皮尔·卡丹”与卡丹路于今年7月初签署了一项金额为37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协议,卡丹先生已于9月初收到3330万欧元,而令他们震惊的是,其中一笔600万欧元早在今年5月就已经交接。据此,上海中服断定,皮尔·卡丹与他们长达8个月的所谓整体收购的谈判,其实不过是一种恶意欺骗行为,否则,就不可能在5月就已收到收购款的同时,还冠冕堂皇地与他们进行谈判。上海中服据此认为自己遭到玩弄。
“如果卡丹先生不对此作出合理解释,我们不排除组织律师团提起诉讼,追究卡丹先生的法律责任,要求撤销不正当交易。”上海中服表示。
胡德冰认为,根据相关法律,即使谈判双方没有签合同,但如果一方确实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也可以追究另一方的过失责任。
而在卡丹路那里,却有另一个版本。
孙小飞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他跟皮尔·卡丹谈判时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孙小飞从去年12月开始跟皮尔·卡丹接触,今年4月达成初步协议,8月底,签署正式合同,并在9月初把全部款项付到了皮尔·卡丹在法国的账号上。他说,直到8月底,他从来没有听卡丹老人说过还有第三方参与这起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