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品牌业界

外资并购成疯,寻找消逝的民族品牌续


[  中国时尚品牌网    更新时间:2009/10/23  ]     ★★★

  有多少曾在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记忆的民族品牌,在一夜间易手他人或“嫁给了外来郎”?美加净、永芳等早已踪迹难寻,近年来的乐百氏、娃哈哈也遭人染指,南孚则干脆直接卖给了美国的竞争对手……是我们的品牌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太不看重自己的品牌?为何中国无法树立自己的世界品牌?

  品牌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成为超越国界的交流纽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对于品牌的培养,从来都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与呵护的过程。

  然而,我们却不止一次地让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品牌转手他人,我们的民族品牌缘何经不住“洋女婿”的诱惑?是我们崇洋媚外的心态,是民族品牌生存的环境不佳,还是我们在短浅的利益面前,放弃了守望?

  本期环球人物杂志和读者一起,再次回望那些渐行渐远的民族品牌,深入探讨在国际竞争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提升自己——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

  消费者为看不到民族品牌而遗憾

  商场衣服为何洋名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婧

  近30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在中国的市场上,洋品牌和本土品牌又各占几何呢?针对这一问题,去年,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对北京的17家商场进行过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商场中,以服装为例,国外品牌占了73%,本土品牌仅占27%,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国外品牌高达80%。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几家著名的百货大楼,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

  在翠微商场的三楼高档西装区,记者发现,商场整层充斥着各种各样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品牌西装,在几十家柜台前,竟然很难发现一家出售我国自己的品牌。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大多数服装的品牌名称都是英文,甚至国产品牌的名字也“洋里洋气”,比如安吉奥、卡利亚里等等。记者向翠微百货的导购员求证,得到的回答是:“很多商品进店时就没有中文名字。”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位导购员说:“我们选择的品牌都是非常受消费者青睐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品牌结构。商场这样做也是为了吸引上层顾客。现在很多有钱人喜欢穿外国品牌的衣服,觉得够档次。”

  记者随机在商场中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几位年轻人告诉记者,平时喜欢穿的多为“国外品牌”,而真正叫得上名字的民族品牌却少得可怜,“因为洋品牌等同于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北京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小枫对记者说:“我不崇洋媚外,只是觉得外国很多东西比我们要好一点。”不过,也有几位年纪稍大一点的消费者向记者感叹:“在很多商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过去咱们自己生产的那些老名牌了,令人特别遗憾!”

  除了翠微百货大楼,记者在北京很多其他商场也同样发现,“洋品牌当家”的现象非常普遍。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伟说:“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产品短缺,进口国外产品非常不易,加上国外产品品质有保证,因此造成人们心目中‘外国造的东西再差也比中国好’的观念。”然而,时代进步了,中国消费者的观念却没进步。

  洋品牌的绝对优势在我国服装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1994年起,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服装加工出口占世界50%。然而,作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我们自有的民族品牌服装却是寥寥无几。对此,有专家评论道:“一个民族如果衣着服饰被国外名牌所引导,对民族心理、民族自信心将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商家不但没有从扶助民族品牌的大局思考问题,甚至盲目崇洋媚外,歧视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无异于给在竞争中成长起来,能够与洋品牌比拼的民族品牌一个致命的打击。”一位服装业内人士指出,国产品牌的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歧视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可见的国外品牌中有一半以上其实是“假洋鬼子”——它们并非正宗国际品牌,而是二线、三线品牌,甚至有些在国外根本没有,它们大都只是在国外注册,而生产、设计、销售均在国内。据了解,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我国高档商场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1/3是国外名牌,1/3是国外厂家授权的品牌,1/3是贴着外文名字的假洋品牌。记者在一家商场就看到,某品牌专柜上打着巨幅广告——“源自意大利百年经典的名牌”,可服装标签上,标注的产地却是广州某制衣公司。

  正是中国人对洋品牌的一味崇拜,让商家看到了商机,催生了一大批“洋名儿”和“洋身份”的产品。这些产品起个洋名,打着国际品牌的旗号,再定一个中高端的价格,就来蛊惑消费者了。

  昔日龙头老大  遭遇外资“断血”

  活力28,活力不再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王功尚

  在上世纪80年代,“活力28,沙市日化!”曾是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广告词。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活力28”不仅是一个洗衣粉的品牌,也代表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然而,曾几何时,这个品牌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避为人们心中一段有关民族品牌难以割舍的忧伤记忆。

  1950年,14岁的滕继新进入沙市油厂当学徒,30年后,该厂和另外两家化工厂合并为沙市日用化工总厂,滕继新被推举为“总厂厂长”。头两年,化工总厂走得磕磕绊绊,欠债半个亿,1300多名职工的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滕继新心急火燎,但转机很快到来。

  1982年,香港商人林捷文想物色一家内地企业,帮他生产一种正在国外兴起的“超浓缩无泡沫化学洗衣粉”,许多企业不以为然,但滕继新认为这是拯救工厂的好机会,于是,他立即找林捷文洽谈。28天后,技术人员拿出了样品。林捷文拿去香港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功效好于欧洲同类产品。

  随即,这一新产品被命名为“活力28”,并在香港和内地市场上所向披靡,沙市日化也创下多项第一:第一个赞助春晚的企业;第一个品牌价值过亿元的日化企业;第一个进入全国500强的日化企业……媒体誉之为“国内之首创,民族之骄傲”。

  盛况止步于1994年。这一年,辉煌中的活力28开始多元化扩张,但市场效果却令人沮丧。1995年,活力28呆账死账达2亿元,销量骤减。

  1996年,60岁的滕继新被劝退休。同年,活力28与德国邦特色公司“联姻”,建立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德方控股。德国邦特色公司一接手,立即调高活力28的价格,进一步重挫其销量。此外,德方也没有兑现前3年投入1.84亿元广告费的承诺,更违背合同,近十年不用活力28品牌,而改用了德方品牌“巧手”,使活力28元气大伤。

  经过7年的挣扎后,企业用诉讼方式拿回了活力28的品牌,然而,此时的活力28已经风光不再。

  由于品牌消失10余年,企业命悬一线。2008年2月25日,宜昌稻花香酒业集团宣布接手活力28。公众为活力28的重生感到高兴,但也有人提出疑虑:洗衣粉里能掺入白酒的醇香吗?

  曾经辉煌“三分天下” 强敌围攻“四面楚歌”

  乐凯,被算计了?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李诺

  去过河北保定的人,都知道有一条“乐凯街”。那是以著名国产胶卷品牌“乐凯”命名的街道,这个品牌曾经是河北乃至中国的骄傲。“乐凯街”和“乐凯”一起从上世纪中期走到今天,经历了几多风雨沧桑。

  杜昌焘是乐凯集团的前总经理,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像一位军人,身材高大、走路急快。然而,这个汉子能把一个历史负担沉重的国企,带成年净利润曾超过两亿元的明星企业,却无法抵御外资品牌的挤压和“暗算”。说起乐凯,杜昌焘感触颇多。

  上世纪60年代,原化工部所属的保定电影胶片厂(乐凯前身),生产出我国第一代黑白、彩色电影正片、民用胶卷。其后,乐凯担负了国内所有的军工胶片以及绝大部分电影胶片、黑白胶片的生产,成为我国感光材料业的龙头。1984年,乐凯从日本引进生产设备,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彩色相纸,从而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彩色胶卷制造技术的国家。

  然而,作为国产胶卷龙头企业的乐凯,其实并不轻松。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胶片市场已经形成美国柯达、乐凯和日本富士三足鼎立的态势。

  1995年,柯达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大胶卷品牌。而同时期的乐凯却出现滑坡:公司当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亏损,亏损额高达数千万元。也就是在这一年,柯达找到乐凯商谈合资事宜。柯达开出的控股比例高达80%,这是一个让乐凯无法接受的要价,谈判无疾而终。

  1996年,生死存亡之际,杜昌焘接管乐凯,迅速推出一系列变革举措,其中包括将优质资产——彩色胶片业务从集团剥离,进行股份制改造,1998年1月22日,乐凯胶片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从1998年到2000年,乐凯彩卷销量增幅持续保持在20%左右。

  柯达也没有放慢节奏。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98协议”:柯达出资12亿美元,收购中国6家严重亏损的感光材料厂(不包括乐凯)。乐凯成为国内感光材料行业中仅剩的民族品牌。

  “孤胆英雄”的日子并不好过。2003年10月,柯达宣布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并承诺协助乐凯进行业务改造和提升。其时,传统感光材料行业已经举步维艰,数码产品迅速普及。面对市场的变化,柯达向数码产品全面转型,却借机将已是夕阳产业的传统胶片业务抛给了乐凯。当时的业界评论说,“乐凯被柯达算计了”。接下来公司利润持续下滑的事实,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2008年,这场“不愉快的联姻”宣告结束。

  乐凯也尝试过转型。从2004年开始,乐凯陆续向数码技术、抗菌材料以及平板显示和太阳能产业材料等领域进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乐凯会在新的领域扛起大旗,但作为人们心中的中国胶卷第一品牌,乐凯已经渐行渐远。

  专业人士深度分析——

  外资并购“四大狠招”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夏小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名牌,先后在海外资本强势并购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少数“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远不复当年之勇。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吸取境外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秉持的积极态度。然而,正如那句在“入世”之初,中国人就熟知的名言所说:“参与国际竞争,好比‘与狼共舞’”。这意味着我们在“开门笑迎四方客”的同时,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一味地“投怀送抱”。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点读:寻找那些消逝的民族品牌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我们须知的十大最美中国风尚品牌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