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汪兴政告诉我们,他创办服装厂时拿到的私营企业营业执照是上海市卢湾区的第007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相比个人财富的数字,汪兴政更引以为傲的是,在过去30年,他对于商业的判断一直处于领先。
设机
汪兴政创办的服装品牌“尊龙”,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国拥有三四十个专卖店,在中国人刚刚流行蝙蝠衫、牛仔裤的年代,就成为那时少数国产高端服装品牌之一。1996年,他开设的“鲜墙房”餐厅,亦创新地在餐饮行业引入文化、艺术元素,营业之初即成为上海有名的需要排队就餐的场所。直至今日,“鲜墙房”的每一个连锁店里的菜品、环境,在上海的高档餐馆中依然不落下风。2004年,他创办的会所“雍福会”,又被称为上海富人群体最顶级消费场所之一,无论是欧盟执委会副主席帕拉希奥、法国前第一夫人希拉克夫人,还是影星汤姆·克鲁斯、成龙、张曼玉、NBA球星姚明,都曾选择在这里宴请宾客或者私人小聚。英国著名设计杂志《Wallpaper》则认为这家来自中国的会所已经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并将“全球最佳会所设计奖”颁发给了雍福会。
汪兴政是“老三届”,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还在读初中的他就被迫停止了学业,所受的正规教育也仅限于此。解放前,汪兴政的家里是做丝绸生意的,所以他从小就对布料有一些了解。同时他自小在同龄人中,也属于对衣着比较注意的孩子。文革时,无事可做的汪兴政也参加了一些裁剪的培训班。“那个时候的培训班还没有设计的概念,只是按照裁缝的标准来培训我们。”培训班中所学的衣服款式,只有寥寥几种,汪兴政觉得这些衣服无法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前的服装,是一个成衣的时代,那时还没有时装的概念。成衣追求的是功能性,保暖、蔽体,所以全国几千万人穿同一款衣服也没关系;但是时装追求的显然是要漂亮、有差异化。”汪兴政觉得自己有对时装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别人也一定有这个需求。在70年代末,汪兴政发现身边有人开始摆摊做一些小生意。他也做了一批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衣服,送到了淮海路上一家名为“调剂商店”的商场里代卖—毫无疑问,这是一家国有商场。这批衣服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商店的经理也很兴奋,但是当汪兴政去和他结账的时候,这个经理吓坏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这些衣服的来源是个人。“他说不得了,你这是投机倒把啊。”汪兴政说,“那时的商品交易,只是在与顾客之间的买卖中才涉及到私人,商业部门之间的交易都叫调拨,所以那个商场经理一直以为我是哪个国营厂的业务员,根本没有防范这件事。”直到后来,汪兴政也没有拿到这笔服装款,因为商场经理确实无法做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