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晋江滨江商务区的快速发展给丰泽、鲤城两区政府带来的压力不无关系。目前,丰泽与鲤城区的企业都面临着资源被晋江抢占的威胁,其中,多家原本布局丰泽区股份制银行总部均已有意搬至滨江商务区内。
这种压力迫使丰泽和鲤城两地不得不加快建设总部集聚区的进度。据记者了解,目前所推出的地块,都只是两地打造总部集聚区的第一期,抢占资源的意图明显。
对于丰泽、鲤城与晋江三地的这种竞争,泉州官方积极鼓励。据上述领导小组成员透露,在实行相同的招商优惠政策下,泉州官方并未在三地总部经济的发展上设定太多的框框,“目的就是要给三个地方政府制造压力,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
区域经济的纽带
虽然晋江、丰泽、鲤城三地在总部经济区上的竞争格局已经显现,不过,他们都必须直面厦门这个共同的“敌人”。
2005年,厦门市正式推出总部经济区计划,经过4年的发展,厦门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已颇具声色,而泉州名企则成为厦门总部经济区的主力。4年来,已有多家泉州龙头企业“迁都”厦门。龙头企业的外迁,一次次的触动着泉州官方的神经,而且这种企业还在进一步的蔓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留住泉州名企,泉州官方此番对发展总部经济区的态度表现得极为迫切和坚决。今年4月,泉州市出台《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入驻总部经济区的企业实行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其中,对外迁企业将总部搬回泉州的优惠政策,正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但事实上,泉州力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意义已超出了泉厦两地竞争本身。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卢志渊认为,尽管泉州培育出发达的县域经济,但综观各县域之间、包括与整个市区之间所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显示的是一幅松散的没有某种纽带把各个县域联系起来而成为经济共同体的画面。经济增长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大都在本县域内实现封闭的自我循环。
在这种分散的格局下,泉州的发展遇到了增长极缺失的瓶颈,而总部经济具有强劲的纳税、就业拉动、消费带动、产业积聚和经济辐射等效应。推进总部经济,一方面可以以其为产业支撑城市,同时又能把周边的县域经济笼络起来,真正形成一种核心区、半核心区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创造条件吸引各民营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是一条实现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而从目前泉州推出的总部经济区规划来看,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雏形已经显现。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泉州总部经济集聚区被分割为滨江商务区、东海、城东、和江南片区的滨江片区4块,但从空间距离而言,滨江商务区和江南的滨江片区同处晋江南岸,滨江和东海仅有一桥之隔,东海与城东之间又通过隧道相连。“借助发达的路网,这4个区域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成为泉州整个区域经济的纽带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