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先行者反思与后发者追赶

先行者反思与后发者追赶

作者:     转贴自:海都网    点击数:2011


  进入9月,有关泉州总部经济的消息不绝于耳。先是滨江商务区控规通过评审,而后再度传出东海、城东和江南滨江三个片区的总部集聚区出台初步规划的消息。泉州的总部经济由此形成了群起之势。

反思后的先行者
 
  在此轮泉州总部经济热潮中,晋江再度成为引领者。9月初,泉州滨江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评审会在晋江召开,在这次会上,滨江商务区控规最终敲定。泉州总部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一主要成员认为,滨江商务区控规的确定,意味着晋江滨江商务区建设将进入真正实施阶段。
 
  滨江商务区的率先启动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在今年4月初泉州市召开的推进总部经济工作专题会议上,泉州方面早已定调滨江商务区可先行发展,为推动滨江商务区的发展,泉州方面充分放权给晋江,对滨江商务区引进的项目,原则上只需晋江审批,泉州市一级则不再过问。
 
  滨江商务区控规的通过,也是时隔三年之后,晋江在建设总部经济上的再度实践。早在2006年,晋江方面就已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计划,并推出总部商务区一期。2007年,晋江总部商务区一期11个项目宣布动工,但时至今日,这些项目依然未见动静。
 
  这一现状给晋江官方带来了诸多困惑,晋江市副市长吴清滨在一次会上就曾坦言,晋江总部经济的发展,曾走过一段弯路。
 
  在2006年推出的那个总部商务区规划中,引入的是清一色的企业或者行业总部,但对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则少有涉及。
 
  其他配套产业的缺失,正是晋江官方所认为的总部商务区一期项目进度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吴清滨曾表示,一期项目进展不利,引发了晋江官方对总部经济的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总部经济绝不是简单地盖几个企业的总部大厦,还需要其他很多要素的支撑。”
 
  滨江商务区控规显示,滨江商务区总体上分为中央商务区、中央水廊、晋江滨水绿带、西部湖滨社区、东部花园社区、东部太古社区,中央商务区、央水廊与晋江滨水绿带构成公共领域主体,周围布置各具特色的居住生活小区,分别为西部湖滨社区、东部花园小区与东部太古小区。
 
  从这一控规来看,晋江官方反思成果清晰可见。控规显示,滨江商务区一改此前晋江总部商务区一味单纯发展企业和行业协会总部的思路,更多地引入了丰富总部经济内涵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生活配套等。

追赶中的后发者
 
  在晋江滨江商务区快速推进的同时,丰泽与鲤城的总部经济计划亦已奋起直追。就在晋江滨江商务区对控规进行评审不久,9月中旬,从泉州发改委传出了东海、城东和江南三个总部聚集区敲定初步设计方案的消息。
 
  根据目前的方案,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位于东海组团新行政中心东南角。项目用地由3个地块组成,总用地面积213.15亩,规划建设商业、办公、会议、休闲娱乐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总共布置有13栋15~43层的高层办公建筑,同时考虑了一体开发的总部办公区和5块独立开发小地块公寓办公。
  
  城东总部经济集聚区位于城东安吉路东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1.81亩,项目规划设计除了一外资酒店外,规划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配套建设银行、会议、餐饮、康体、展览、商业等功能,总建筑面积约31.1万平方米。除外资酒店外,总共可分为7到8个20亩的地块,布置了7栋18至24层的高层办公建筑,地块间充分考虑了合并使用的可能性,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集团。
  
  江南总部经济集聚区位于江南新区滨江片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88亩,分为两个地块,其中建设用地169亩,代征城市防护绿地119亩。规划建设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核心区。总建筑面积46.51万平方米。总共布置10栋24至40层的高层办公建筑。

  而在今年4月记者参加的那次推进总部经济工作专题会议上,丰泽与鲤城的总部经济计划仍然是“一穷二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土地并做出规划,丰泽与鲤城两区此番在推进总部经济上,显然耗费了颇多的力气。

[NextPage]

  这与晋江滨江商务区的快速发展给丰泽、鲤城两区政府带来的压力不无关系。目前,丰泽与鲤城区的企业都面临着资源被晋江抢占的威胁,其中,多家原本布局丰泽区股份制银行总部均已有意搬至滨江商务区内。
 
  这种压力迫使丰泽和鲤城两地不得不加快建设总部集聚区的进度。据记者了解,目前所推出的地块,都只是两地打造总部集聚区的第一期,抢占资源的意图明显。
 
  对于丰泽、鲤城与晋江三地的这种竞争,泉州官方积极鼓励。据上述领导小组成员透露,在实行相同的招商优惠政策下,泉州官方并未在三地总部经济的发展上设定太多的框框,“目的就是要给三个地方政府制造压力,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

区域经济的纽带
 
  虽然晋江、丰泽、鲤城三地在总部经济区上的竞争格局已经显现,不过,他们都必须直面厦门这个共同的“敌人”。
 
  2005年,厦门市正式推出总部经济区计划,经过4年的发展,厦门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已颇具声色,而泉州名企则成为厦门总部经济区的主力。4年来,已有多家泉州龙头企业“迁都”厦门。龙头企业的外迁,一次次的触动着泉州官方的神经,而且这种企业还在进一步的蔓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留住泉州名企,泉州官方此番对发展总部经济区的态度表现得极为迫切和坚决。今年4月,泉州市出台《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入驻总部经济区的企业实行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其中,对外迁企业将总部搬回泉州的优惠政策,正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但事实上,泉州力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意义已超出了泉厦两地竞争本身。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卢志渊认为,尽管泉州培育出发达的县域经济,但综观各县域之间、包括与整个市区之间所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显示的是一幅松散的没有某种纽带把各个县域联系起来而成为经济共同体的画面。经济增长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大都在本县域内实现封闭的自我循环。
 
  在这种分散的格局下,泉州的发展遇到了增长极缺失的瓶颈,而总部经济具有强劲的纳税、就业拉动、消费带动、产业积聚和经济辐射等效应。推进总部经济,一方面可以以其为产业支撑城市,同时又能把周边的县域经济笼络起来,真正形成一种核心区、半核心区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创造条件吸引各民营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是一条实现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而从目前泉州推出的总部经济区规划来看,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雏形已经显现。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泉州总部经济集聚区被分割为滨江商务区、东海、城东、和江南片区的滨江片区4块,但从空间距离而言,滨江商务区和江南的滨江片区同处晋江南岸,滨江和东海仅有一桥之隔,东海与城东之间又通过隧道相连。“借助发达的路网,这4个区域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成为泉州整个区域经济的纽带和增长极。”

 


 

http://cn.ppzw.com/qy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