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技术创新就必须吸引足够的人才和科研要素。要制度创新,需要我们的政府肃清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企业、居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置业环境。而“并镇设区”、扩张泉州中心城市空间规模,建设新区、提升城市品位形成总部经济区域正是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和制度创新环境的必然选择之一。尽管,这只是泉州发展的一部分,但就当前来看是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事!
泉州还要未来
说了这么多,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关于闽南“城市联盟”的讨论。
从经济上讲,必要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合作必须是在竞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竞争就不叫合作。闽南三地之间所谓的“城市联盟”,其制度安排均为围绕厦门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虽然泉州也可以从中获取部分利益。简单认为闽南三角(尤其是泉厦关系)一“城市联盟”,能达到所谓多赢就有点天真了。问题在于泉州与厦门在产业体尤其是城市竞争力上的差距。泉州拥有的产业均是较为传统的,而厦门则是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两者之间产业基本上很难互动或者延伸。而漳州这一个本身工业化出现空白的地区要承接厦门产业(泉州产业)转移要容易得多。这涉及到了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泉州与厦门产业互动的机会成本要高于漳州与厦门的产业互动。
此外,泉州的城市功能严重不完整,而厦门相对完整,这就构成了对资源配置(吸引)中的地位严重不平等,为什么有大量的安溪、晋江、石狮人跑到厦门买房子而不是在泉州,并且绝大多数是自己住的而非炒房?这种情况在另外两个三角中就很少出现。深圳与广州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不平等;至于长三角中的上海与浙江、江苏,也并没有出现很严重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这是其二。以上两点,就决定了在闽南地区中“城市联盟”中,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多的是“替代”而非互动“双赢”,并且由于泉州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在这城市联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被替代”而在不短的时期内得到的利益无法高于遭受的资源流失,这就是我一直坚持城市联盟不利于泉州的关键所在。
其实上面一段文字也许有些“老生常谈”,但并不为过而且并不断地被证实。从厦门的“泉州商务大厦”、到现在的“名企迁都”等现象,无不表明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争夺,无不证明所谓“城市联盟”多赢是一种谬论!尽管说,泉州自身确实存在很大缺陷,厦门采用的“掠夺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泉州需要有完整产业体,泉州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而不是人家城市的附属体!所以,写到这里,我想大喊:
泉州输不起,因为我们不能再输一次。输了要素资源争夺战,就等于输掉大泉州的梦想,输掉了泉州的未来……
(来源:福建论坛2008年9月20日 作者:西岸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