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CCTV
在丁世忠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明星面孔的海报被他挂在了墙上,那就是孔令辉。尽管这些年来,在丁世忠的手上,已经签下了一连串的明星,但丁世忠依旧对当年孔令辉所带来的品牌效应铭记在心,他把孔令辉称作是“对安踏具有关键作用的人物之一”。
孔令辉是安踏签约的第一个明星,那是在1999年,那是一个几乎还没有哪个国内品牌启用体育明星的时代,除了李宁本身就是一个体育明星。那时候的安踏一年的销售额为5000万元,利润不过400万元。然而,默默无名的安踏一下子花80万元重金聘请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担任品牌代言人,并大胆赌上全年利润在CCTV大做广告。这对于资金并不丰裕的安踏来说,确实像一场豪赌,或是一次冒险投资,当时丁世忠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等到经销商在厂门口排队、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一举成名,安踏的品牌自此成了一个“被别人知道”的品牌。这和耐克所擅长的签约种子选手的策略如出一辙,而丁世忠对中国顾客的了解,他的选择往往让国际品牌不屑一顾的CCTV策略,在央视五套上的大手笔,终于让中国老百姓记住了安踏。
在安踏的示范效应下,迄今多达1400人次以上的明星代言行为在晋江已泛滥成灾,“安踏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候,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当蜂拥而上的明星代言行为不再取得当初的轰动效果的时候,丁世忠淡淡地评价道。
“草根文化”
这时候,丁世忠已经不仅仅关心签哪个明星了,因为这只是品牌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所考虑的是全盘的品牌战略。2004年,他拉来曾经一手打造耐克品牌的国际4A广告公司智威汤逊,认真考虑盘子越做越大的安踏定位。在中国,很多曾经一度非常成功的企业,很快就看似莫名其妙地倒下去了,其中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谁”,定位不准,太想做大做全,从而去吞根本没有实力去吞的市场,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哽住了。
当智威汤逊仔细研究了一番安踏之后,告诉丁世忠他们认为“安踏的文化是草根文化,应该将消费群体定位为非精英族群的草根族,将二三线城市定位为重点市场”,丁世忠松了口气,这和他的本人太相像了,这是一个他能把握的领地。从这个定位出发,2004年签约CBA(全国男子职业篮球赛),2005年推出全新品牌口号:Keep Moving(永不止步),2009年签约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都不难理解——安踏想激励每一个平凡人都能努力进取,梦想成真。为了赋予品牌更大的创造力,安踏在2005年成立了“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设备投资2000万元,拥有近50位研究人员,专业从事篮球、跑鞋等专业运动设备的研发。
其实,找准这样的定位,并能保持战略的持续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宁就在自我定位上走过不少弯路。在1994年到2002年的中国市场上,李宁一直保持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最大份额。这段时间里,只有李宁孤军奋战对抗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高端体育品牌。2003年,李宁首次被耐克超过,其后又被阿迪达斯超越。2005年,两个国际品牌巨头在中国的销售一度翻番,而李宁在国内的高端市场争夺中,终于不敌耐克、阿迪达斯,排位第三。
“一会儿是超大(城市),一会儿是二三线城市;一会儿走专业,一会儿追时尚;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李宁的员工曾有过这样的抱怨。早在1999年,李宁希望品牌国际化,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几年下来难见成效,回头发现国内市场已经“前有敌人,后有追兵”。从2005年开始,李宁进行战略调整,收缩海外市场,收复国内失地,希望缩小与行业领先者之间的差距,同时摆脱众多新生品牌的疯狂追赶。
安踏也犯过类似的迷糊,诸如启用萧亚轩这样的娱乐明星代言,瞄准俄罗斯、东欧等市场,不过所幸的是,丁世忠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1998年我们参加全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当时我在会场上看到双星鞋的一个广告牌,说双星那年的销售额是18亿元,安踏当时的销售额才四五千万元,我当时感叹说,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做到18亿呢?没想到几年之后,我们就超过双星了。2002年,当时李宁已经做得很大了,销售额大约12亿元,远远超过我们,我们就提出目标,一定要超过他。敢想就有机会,现在我们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了。不过,现在如果说要超过耐克,就不太现实。”丁世忠当下的目标是赶超李宁,更远的雄心则是做“世界的安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