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擦鞋到卖鞋
一天,有位过路客突然要求购买玻璃柜中的鞋。罗水木吓了一跳,这让他有了“干脆卖鞋”的念头。当时,擦一双鞋要价两元,一双皮鞋的售价高达200元。罗水木回到家乡宜兰,聘请了制鞋师傅,一针一线做起了制鞋、卖鞋的生意。
从擦鞋到卖鞋,罗水木的事业始终维持在“摊贩”的阶段,制鞋师傅一天的“产能”不过4双鞋,罗水木的“店面”就是一部推车,玻璃柜中摆着20来双皮鞋,上面挂着“阿瘦皮鞋号”的招牌。“店面”看起来相当“简约”,老主顾却特别多,许多人就是冲着罗水木擦鞋建立起的信誉来买鞋的。
“当时产量有限,无法生产齐全的尺码。”罗水木说,“我拿着样品向老主顾推销,为客户量身定做,鞋子用料实在,好穿又便宜。”
罗水木靠着口口相传建立起来的口碑做生意,尽管生意不错,但产量不高,手头资金又有限,似乎只能做个流动摊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罗水木从此转运。
“冷时段”的“热广告”
当时,听收音机是一般人最普遍的娱乐。某电台的一位工作人员是罗水木的老主顾,眼见“阿瘦仔”的生意越来越好,便向他推销晚间11点至12点的“冷门时段”广告。
电台一周的广告费用相当于4双鞋的价格,算盘打得精的罗水木原本不太想打广告,但不想得罪老主顾,加上对方给出了5折优惠,他咬咬牙便答应了。
没想到,这个有些勉强的决定,让“阿瘦仔”从流动摊贩一举“升级”到拥有实体店铺的老板,奠定了阿瘦鞋业王国的根基。
原来,当时正值夏天,很多人晚上热得睡不着觉,到户外乘凉,边听收音机边聊天,在“冷门时段”的广告,听众一下子多起来,“阿瘦”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信任更要紧”
意外搭上了广播的“顺风车”后,罗水木开始在销售上推行“明码实价”。
上世纪60年代,鞋店中陈列的鞋子都没有标价,而是由店主喊价。罗水木觉得这样做无法建立店家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因此,他在店里贴出了所有鞋子的价格,且声明“不二价”。
罗水木回忆说,某天,一对夫妇带着小孩来买鞋。罗水木一见是老顾客,二话不说,立刻给了9折优惠,但顾客仍希望再便宜50元。罗水木说:“如果你看到我卖给别人比你少1块钱,你就罚我1万元。”客人一听这话,头也不回就离开,但很快就回来买鞋。
罗水木说:“做生意,除了东西的质量要好,信任更是要紧。”
正是客户的信任成就了“阿瘦仔”。现在,“阿瘦皮鞋”的分店在台湾已有215家,去年的营业额超过30亿元新台币(约合6.8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