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走访鸿运鞋材市场期间,当他听说效益不错时,就直言“办工厂不如办市场”。当他听说,经过半年的经营,鸿运鞋材鞋业广场对寮厦村集体经济贡献比单一出租厂房增长近三成时,他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成功的“鸿运模式”。
“鸿运模式最大的标本意义就是,镇中心周边的村,利用土地商业优势,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退二进三’方式来实现‘腾笼换鸟’。这种模式对东莞相当数量有条件的村,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东莞副市长江凌说。
从某种角度看来,鸿运鞋材鞋业广场的扩张已不单单是民间资本的商业行为,他已经成为东莞政府和村委推动“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业比例,发展第三产业思路的一个成功模本。
其次是地产商投资的纯商业地产投资项目。
两条腿走路总强于单腿蹦跳,鸿运鞋材鞋业广场在政府“退二进三”和鸿运本身谋求扩张的双重需要下发展,其政企双赢的路子让鸿运市场社会形象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
相比较而言,同样在去年11月开业的南峰国际皮革鞋材交易中心,更像一个单纯的商业地产项目,作为东莞知名的地产商,其试图用“整合”的概念来抢占厚街河田制高点,用专业化公司操作,进行资源整合和规范化物业管理,来弥补河田村历史自发形成的缺陷。
促成南峰这个6万平方米皮革鞋材交易中心的推手,根本是市场的力量,因为在东莞厚街镇河田街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几乎家家户户的店面都用来从事鞋材交易,从鞋跟到皮革、面料、鞋装饰品、鞋胶等各种材料应有尽有。这些鞋材不仅供应广东的制鞋业,还有相当部分出口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
第三是制造企业投资纯行业商业地产项目。
在投资规模上,华坚鞋业董事长张华荣的“鞋业王国”———亚洲鞋业总部基地可谓独占鳌头,预计投资12亿,缔造40万平方米的亚洲鞋业总部基地,虽然尚未成型,但其主动转型理念,受到去年9月访问东莞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首肯。
张华荣说:“对制造业来说,制造环节直接影响到产品价格和行业效益。”据其介绍,从2001年开始,华坚鞋业开始进行产品转型升级,由单纯的成品鞋的加工制造,全面转型为集研发、贸易、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机配套、成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使企业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明显优势。
亚洲鞋业总部基地定位于除了鞋品加工之外,其他与鞋相关的领域无所不包,它形成力量除了纯商业化的投资目的,也透露出庞大制造企业创造公共平台与行内共享的“善心”以及控制行内“话语权”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