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鞋网】在金融危机之前,东莞的鞋业制造早在2008年初就提前卷入了倒闭和衰退的危机中,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及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使得制鞋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与此同时,基于庞大制鞋产业的鞋材、鞋业专业市场却在厚街镇壮大。如亚洲鞋业总部基地、寮厦新世纪鞋城、南峰鞋材市场以及老牌鸿运鞋材鞋机市场的扩建,打造成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制鞋产业链采购基地的提法,被频频提起。
在经过一番生死搏杀后,东莞制鞋产业开始逐渐恢复“元气”。而后方积极活跃的专业市场无疑作为主流业态引导东莞鞋业从以往单纯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采购、研发以及物流集散等综合型流通环节转变。
可以看到,东莞鞋业正在有意或无意间重走虎门服装的发展路径,而伴随着这些高度市场化的项目开发举动,怎样既保持一定的集群度又实现错位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值得业界关注。
“流通”变局的三类路径
次贷危机,外国人的钱袋子紧了,消费需求下降,传导给中国制造产业就是订单下滑,产能严重过剩。东莞制鞋产业作为国家鞋业产业链上一个环节,也逃脱不了这场危机。而此时,一股力量正在暗中涌动,他们像是瞅准了一个千年难遇的抄底机会,趁机在东莞制鞋产业链的弱项———流通环节上,进行战略性布局。这当中既有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有来自政府的推动,大致总结为三类路径:
首先是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的“退二进三”。
鸿运鞋材就是民间资本和政府“完美”合作的典型。2008年11月,当东莞制鞋企业被危机阴影笼罩的时候,位于厚街镇北环路寮厦村的鸿运鞋材鞋业广场二期正式落成,在2007年投资1500万元做一期工程后,再追加9500万元开发二期项目。
这个项目的合作背景有点特殊,鸿运二期4.2万平方米集体用地上原是6家濒临倒闭的普通加工型工厂。“真的很巧,刚好迁走的厂房就在鸿运一期旁边,而我们刚好也有扩大规模的想法。”鸿运鞋材鞋机广场董事副总裁蔡建鑫说。
商机、地理位置和人脉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巧合,鸿运鞋材愿意砸入上亿巨资来重新改造这些已空置或面临空置危险的旧厂房,将其变为鸿运鞋材的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