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鞋网】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衣柜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绿、蓝、黑、灰”的单调告别,对服饰数量的旺盛需求催动了服装业从传统手工业作坊和地摊式促销向现代化工业生产、销售的转型和升级;步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流行和品种逐渐成为老百姓穿戴的关键词,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中国服装业也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下,凭借成本优势,在制造领域创造了价值。
21世纪后,制造利润的逐渐微薄、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革使服装行业开始面临一场从大规模、统一式工业式生产向小规模、高频次甚至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时代的变革,中国企业必须谋求转型之路,获得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而摆在中国服装企业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迎合消费者从盲目追求流行与品牌回归到更理性、更个性的消费心理,通过变革与创新,上演从制造到品牌的破茧蜕变?
百丽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服装制造业提升在全球服装行业产业链中的地位提供了较为现实的参考。早在1992年-1995年,初生的百丽同众多国内服装加工企业一样以加工贸易立足;1995年后,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演进,百丽开始谋求脱离下游制造业的手段,尝试“以各大商场及区域经销商为依托,产、供、销联合一条龙式”的直线连锁经营方式,并建立品牌零售网络;步入21世纪,百丽进一步整合零售网络资源和进行业务多元化,顺应了服装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竞争方向,实现了企业规模和利润率的齐头、快速并进。而在背后支撑百丽变革成功的“核动力”就是百丽的极速供应链,其如齿轮般处处同消费者的需求紧紧咬合。
将需求渗透至生产
全世界最出色的时装设计师一般都聚集在高级时装行业,这是一个限制极其严格、市场极其狭窄、顾客不见得比设计师多多少的特殊行业。由于高级时装用料考究、价格昂贵,甚至为了保持高贵的价值而往往采用极小量的手工生产,它难以惠及普通消费者。而一般的流行服饰品牌则以时尚为号召,以工业化的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在美感上,它难以逃脱平庸、从众的美学观念,赋予消费者独特的心理价值。而百丽对服装概念的定义有点类似于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成为人们买得起的时尚,这源于高级时装行业与大众成衣工业之间的断裂地带,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购买“一流形象、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产品,而且对这部分人群来说,购买动力除价格外,还来自品牌、质量、款式三个方面,甚至对后两者的关注度在某种程度要高于前者。
这就对百丽的产品模式提出了“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要求,也就是要尽可能求新、求变,而百丽必须了解消费者日益多变和个性化的需求,并将之渗透到商品的开发和制造中。在这一过程里,“快速”是成功的基石。
为最大程度顺应消费者的个性化和时尚化需求,百丽每个自主品牌每个季度平均要推出300-400款新鞋样式,而每个品牌的设计团队都由设计师和产品研发团队组成,为了保证产品的新颖性,一方面,百丽每个品牌的设计团队都是独立的,这样会防止创意上的雷同;另一方面,设计团队的创意不仅仅来自各类时尚展中的流行趋势,也不会仅仅在法国、意大利的工作室中谱写阳春白雪,还会结合产品以往的销售情况、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来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