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专题]焦点新闻

啤酒业十年三段论


[  南方网    更新时间:2009/9/5  ]     ★★★

  8月底,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600132.SH,下称重啤)除了公布实现净利润8713.83万元的上半年年报外,还宣布出资3000万元与江苏新金威麦芽集团共同合股增资重组甘肃金威麦芽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重啤持股60%。

  重啤的股东、全球第四大啤酒商嘉士伯(Carlsberg)二季度营业利润也胜于预期。二季度(4-6月)息税前利润从上年同期的31.5亿丹麦克朗升至36.6亿(约合4.18亿英镑)。维持其营业利润的全年预期,估计在90亿克朗以上。

  其利润上升的原因是,该公司在俄罗斯、东欧以及亚洲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自去年12月23日,嘉士伯从英国啤酒商纽卡斯尔手中夺得重啤17.46%的股权后,重啤多次召开的董事会,董事王克勤和Jesper B.Madsen均未到场。

  同时身为嘉士伯大中华区总裁的王克勤,却频频现身新疆和云南。6月,王克勤出现在云南“清爽嘉士伯”的新闻发布会上,随后又从香港总部急赴乌鲁木齐,看望啤酒花(600090.SH)在新疆事件中负伤的员工。

  通过前一阶段的直接并购,嘉士伯已通吃云南和新疆的啤酒企业,高利润的外资品牌看似畅通无阻。但是嘉士伯参股重啤,难以撼动后者的国有控股地位,本土区域品牌仍大行其道。

  经过十年的时间,市场的发酵和资本的催化下,中国从世界第二大啤酒市场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中国的啤酒企业们在跨国啤酒厂商的角逐下,完成了西方啤酒百年才有的并购和重组。

  五代十国?不再。三国鼎立?还在演变中。

  第一阶段:1995年—2000年

  9月3日,燕京啤酒(000729.SZ)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董监事会换届选举议案,李福成再度被选举为董事长。

  和李福成、燕京啤酒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对抗外资”的故事。

  20多年前,燕京啤酒在北京顺义地区建立时,产能仅有1万吨;20多年后的今天,这家昔日的小酒厂已跻身世界啤酒行业排行榜第九位。

  10年以前,中国啤酒行业有1000多家企业,目前只有约250家啤酒厂。根据公开资料,前十大啤酒企业的产量集中度已经达到70%。其中,年产量400万吨以上的华润雪花、青岛、燕京成为全国性啤酒品牌,均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三者合计已经占据了行业超过四成的份额,被称为“三国鼎立”。

  但这三国都曾遭遇来自国内外资本的觊觎。此间,尤以美国的米勒啤酒和德国的贝克啤酒,与燕京啤酒的对抗赛颇具代表性。

  当时,尚处计划经济时代,啤酒厂如果生产10瓶啤酒,有9瓶都必须纳入烟酒公司指定性销售,啤酒厂自己只能销售1瓶。据啤酒业内专家韦三水介绍,燕京啤酒的成功,时刚升任燕京啤酒厂厂长李福成的“胡同战略”功不可没——燕京啤酒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与果品公司、蔬菜公司等多种渠道签订协议,甚至直接同个体批发商、胡同小卖店建立联系。

  数量庞大的北京胡同里的小卖店、个体批发商发展为燕京啤酒的销售网络,燕京啤酒的年增长量也迅速从1万吨飙升至5万吨。

  得益于渠道革新,燕京啤酒打败了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却面临着外资巨头的挑战。

  对撼

  1995年入夏,当时还是排名全球第二大的啤酒巨头米勒啤酒开始了北京之旅。

  虽然砸下重金,米勒啤酒在北京市场的份额仍然非常有限,始终难以撼动燕京啤酒在北京当地的强势地位。“米勒与燕京啤酒打了5年,都没有什么进展。”一位熟悉燕京啤酒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米勒开拓北京市场决心甚大,先后为此在5年内更换了5任总经理。

  当时,德国的贝克啤酒集团、墨西哥的科罗娜、澳大利亚的富仕达等外资啤酒公司都曾意欲抢滩北京啤酒市场。这些外资啤酒公司分别利用与本土啤酒厂合资、租赁加工、申请特别许可证等方式,进军北京市场。

  出手豪爽的贝克啤酒,不惜重金,不仅屡打促销牌,还为北京经销商提供全新冰箱,甚至为经销商配备专用的啤酒运输车。

  “他们缺乏对中国啤酒市场的足够了解。直接推出自有品牌一般都走中、高端路线,并不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韦三水指出,更关键的因素在于,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对渠道的强有力控制。而这,正是其在胡同战略时期打下的基础。

  关于这一点,李福成也曾感慨,“如果没有几年前的抢占销售市场,现在燕京啤酒再想拥有市场,那才叫难乎其难。”

  除了多年在北京市场屹立不倒,燕京啤酒还有一个身份令其倍受关注——至今仍是未有外资染指的最大的一家本土啤酒企业。

  融资

  其实“燕京啤酒并不是完全抗拒外资。”有熟悉燕京啤酒的人士透露。

  燕京啤酒曾在1993年左右专门调查了国内啤酒行业招商引资的情况,以确定燕京啤酒是否要走与外资合资的道路,并且与外资啤酒商接触,了解其意图,以确定燕京啤酒引入外资的规模和股权转让比例。

  不过,这次专门调查的结果并没有诱使燕京啤酒引入外资。因为燕京啤酒发现,虽然有部分引入外资的本土啤酒商变得更有活力,但其中仍是亏损的多,打不开市场,也没有拳头产品。部分本土啤酒商甚至被外资控股,甚至成为外商资本交易的砝码。

  在引入外资的问题上,李福成有个故事。他问一位老朋友——一家与燕京啤酒合作的国际啤酒设备商的副总裁,“到底什么叫利用外资?在合资的问题上,应该怎么办?”

  “如果三五年内不会被别人吃掉,我就暂时不合资,即使合资,也要牢牢地掌握控股权。否则,就不是你利用外资,而是别人利用了你。”这个回答深得李福成欣赏。

  后来,尽管李福成表示在燕京啤酒由年产能300万吨向年产能500万吨的扩张过程中,有定向增发的可能性,但他仍强调必须是在保证控股权的情况下。

  正是基本前提下,燕京啤酒先后与十几家找上门想入股燕京啤酒的境外啤酒巨头谈判。其中不乏英博、喜力等巨头。

  谈判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其与英博的谈判。据悉,英博与燕京早在2005年三四月就开始接洽,英博还派出专业并购人士来中国调查。

  根据坊间流传的版本,燕京啤酒可能以两种方式之一向英博增发股权。一是燕京啤酒以2.5倍净资产溢价向英博定向增发占总股本20%的股份;二是燕京啤酒以5倍净资产溢价向英博定向增发10%的股份。而这两种入股方式,英博付出代价均不少于23亿元。

  当时,李福成只表示在保证控股权的情况下,燕京啤酒完全有定向增发的可能性,没有透露更多详情。

  而后,燕京啤酒独立发展的信念却更为坚定。“我们目前没有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想法。”李福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是表述。

  这与燕京啤酒强大的融资能力密不可分。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燕京啤酒的直接融资渠道有三条:一是参与实际控制人北京控股在香港的红筹股上市;二是燕京啤酒本身在深圳证券市场上市;三是利用燕京啤酒旗下的惠泉啤酒(600573.SH)。

  2009年7月24日,惠泉啤酒公布的200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累计完成啤酒总销量24.36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6.52 %;净利润0.325亿元,同比增长22.05%。

  据统计,自进入资本市场之后,燕京啤酒共募集资金30多亿元,其中,10亿元资金来自北京控股在香港的融资,20多亿元主要来自内地市场融资。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意大利制鞋机械出口中国成绩优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中国铝业降价警示产能过剩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