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讲,渠道商需要优秀的品牌来提高其的赢利能力,而品牌厂商亦需要优秀的渠道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既想马儿跑的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用在眼下阿迪达斯的身上或许不太贴切,但如何成功削藩,进一步巩固其对市场的掌控能力是“阿迪达斯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谁主沉浮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体育用品厂商的机遇年,各体育用品厂商经过一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09年是吐纳养息之年还是洗牌加剧之年?您且接着往下看。
2007年8月,百丽国际收购Fila中国(包含香港、澳门)商标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产权,隐约之中似乎看到另一个KAPPA的背影。收购Fila之后,百丽从一家体育用品渠道商,转变为一家集研发、销售与一体的体育用品厂商,以百丽强大的渠道和成熟的管理团队对Fila在国内市场的一年有余整合和培育,Fila的爆发对每一个对手而言,都是一种威胁。
另外一家体育用品巨头也竖起也大旗,谋求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分市场分得一杯羹。迪卡侬是一家在全球生产和销售体育用品的法国企业。2003年迪卡侬首家运动品专业商场在上海开业,2008年,迪卡侬在中国连开5家新店,截至2008年11月,迪卡侬在上海、北京、南京、无锡、广州、深圳、青岛、大连、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已有18家大型运动超市,第19家将在今年5月亮相北京广营地区,其在华负责人透露,今年迪卡侬的新店开设数量将赶超去年。据了解,迪卡侬在中国的门店平均面积在4000平方米左右,每一个门店都包涵16个自有品牌,提供上千款产品,汇集60多种运动项目,从初学者的入门级经济产品到职业运动员的顶级专业商品一应俱全。
国际体育用品领先厂商耐克先后收购了欧美老牌厂家Converse(匡威)、Umbro(茵宝),在欧洲版图上,只有Adidas和Puma两家德国劲旅了,谁会是耐克收购的下一个品牌?或许在亚洲?或许就在中国?
国内体育用品领先厂商李宁在2009年6月份又收购了一家运动器械提供商——凯胜,这是继收购红双喜之后李宁公司第二次大规模投资运动器械领域。另李宁把自己定位为成一家品牌商,其自营店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李宁的CEO张志勇亦表示,李宁的策略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渠道亦不例外。2005年百丽放弃代理李宁品牌,给当时的李宁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也为当时闽派体育品牌带来了发展的空档。渠道却受制于大的代理商,似乎让李宁公司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这或许会成为其经营中不确定的因素。
国产体育厂商的后起之秀安踏曾在2005年成立上海锋线体育,并在多家城市设立锋线分公司意在打造体育用品销售渠道,尽管安踏后来将锋线体育出售给江苏中和,但安踏的渠道观却领先于其它同行。2009年,安踏的战略目标更是将批发型公司向零售型公司的转型。此外,安踏能在强手如林的体育用品厂商中成为2009~2014年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不能不说安踏是一家有足够智慧和足够远见的企业。
“库存门”事件的背后,是体育用品渠道商的崛起;
“库存门”事件,或许昭示着体育用品行业新格局的萌生。
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弯道的出现,谁会成为超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