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信贷投放的确超出了市场此前的预期,规模达1.53万亿。这个数字也暗示了信贷规模依然延续了年初以来猛虎下山的态势。
专家建议
现在就要减油门
“总体上说,中国之前救急的政策措施是成功的,不过,在货币领域则出现了较大、甚至过激的力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也表示,在经济企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自身的结构问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要从前半年的速度第一,转向强调质量第一。
现在仍然要保持经济刺激的力度,目的是要恢复市场自身的动力。“王诚告诉本报记者:“金融危机中信心很重要。”因为信心恢复后,市场自身动力才能重新形成,尤其涉及民企在市场中的信心问题。
他进一步解释说,政府的财政政策,就税收而言:目前的个税、印花税等,凡是刺激投资性的政策都是要保持的;就财政支出政策而言,基础设施投资需要保持,最主要投向缺口短板支出,如环保支出、农林水利支出、交通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就业等)都要继续保持。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以来,广义货币M2增幅在25%—26%的高增长也需要保持。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林跃勤也很赞同王的看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政策如果剧烈收缩肯定会出问题,货币政策也要有节制、微调。“如果说之前的政策是加油门的话,现在要做的就是减油门。”同时,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应该边观察,边调整。
“结构调整”是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的重中之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我国的结构调整就已经开始了,但受危机的影响,一些调整处在停滞状态,“接下来必须坚持结构调整,这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
“就好比农业灌溉有大水漫灌和滴水灌溉一样,宏观调控政策现在应该进入滴水灌溉的阶段,要着手解决经济发展的“短腿”问题。”宏观经济学者常修泽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朱敏建议说,未来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一旦CPI持续超过3%的警戒线,货币政策应及时转向,从偏积极转向相对中性。”
【政策走向预测】
中央高层各地密集调研
中南海“问计”智囊团
在信贷政策开始微调的同时,整个宏观政策的基调不会有所改变,但是,微调却必不可少。
“国内经济止跌回升和国内相关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力度大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林跃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说这种增长方式却不一定合理。”林跃勤这样形容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如止血,把上面生硬地捆扎住了,血止住了,可能下部分肢体就要废掉。”
下周四(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将会公布二季度GDP等宏观经济数据,据权威人士透露,数据出台后,全国人大财经委极有可能在当天召开会议,研判第二季度经济形势。
还有消息人士透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于本周二召集数位智囊人物共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计。据了解,本周二的中南海的共商经济的专家包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以及部分部委的高级官员等。
这些参加会议的智囊们的建议是,鉴于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回暖有待时日,外部需求未来两三年仍将低迷,中国已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稳定。但是,市场普遍担忧的通胀,央行应在货币政策上给出适当暗示。
这次中南海的“问计经济”是温家宝总理从山西回来后举行的。本月4日-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西,调研当地经济运行和民生问题。至此,温家宝已经连续5个周末到地方调研。
6月份可谓是“高层密集调研月”,短短一个月内,中央最高层已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调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经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回升苗头,但是,中央高层选择此时密集调研,是为了通过对经济进行全面摸底,以确认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回升。(记者吕天玲 实习生徐攀攀信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