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遭遇过“潜规则”吗?遇到“潜规则”会怎么处理?来自新华网的一份调查显示,高达97.8%的网友竟然遭遇过五花八门的“潜规则”,更有多达78.7%的网友遭遇“潜规则”时只能“无可奈何被迫随从”。
“潜规则”从何而来?谁又是导致“潜规则”盛行的罪魁祸首?
网友“上网评新闻”如此解读:许多“潜规则”可以说是封建陋习的延续,在各种“文化人”、传媒、影视作品中一遍一遍从不同侧面加以渲染下,越发深入人心,甚至成为部分人的自觉自愿,严重浸蚀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核心价值。
《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文章认为,因为产生的土壤不同,“潜规则”的社会危害程度各异。比如娱乐圈里流传得纷纷扬扬的“潜规则”,不过是给人饭后的谈资和流言的种子。与之相比,消费领域里的“潜规则”实属民愤极大者,它不仅侵犯某个或者某些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潜在的受害者。
网友“东北老人”则认为,“潜规则”之所以盛行,并不是没有“明规则”,多半是“明规则”执行不力或者是不够透明、清楚,公众对此不买账。久而久之,明规则成了摆设。如果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难保“潜规则”架空了明规则而变得堂而皇之,那才是最可怕的。
广东博浩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北元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数年来的司法案例充分阐释了这样一个事实:“潜规则”的热衷操持者所倚仗的,就是消法的疲软。我认为应当尽快转变过分依赖行政部门监管的治理理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质量安全模式,立法赋权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权利。(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