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随着外贸的大幅下滑,进出口交易量锐减,这给以链接全球采购者与中国制造之间的阿里巴巴业务造成冲击。在这种背景下,“阿宝大会”在广州召开,拉开了阿里巴巴集团“向内转”战略的序幕,同时,阿里巴巴高调宣称要将阿里巴巴打造成“网上沃尔玛”,电子商务分销与零售也正在悄然成为中国大中型企业频繁“触电”的领域。
阿里巴巴看起来正在向“巨无霸”型企业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个已经出现的未来,支付宝更是公司亮明态度:随时可以送给国家,好一副“国之利器,不可私藏”的高姿态!
这让我翻检出2007年10月份在浙江考察供应商时写的一篇感想,发现那个主题可能正是阿里巴巴谶语:记住它比忘记它更加重要。现照录如下:
这几天细思阿里巴巴的故事令我不能平静:一个几次被合作者涮的做事者,先是被杭州电信又被中国外经贸部;一个从创立就不断被学者、权威、媒体断言“注定失败”的公司;一个让自己的创业团队拿出除伙食费以外的所有积蓄,每月只发500元工资,每天工作16-18小时的“狂人”;一个在一周里先从高盛获得500万美元,又从孙正义的软银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的传奇融资;一个致力于打通中国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奇经八脉”的商业模式(从支付宝到E邮宝);一个没有上市已经价值30亿美元的公司------阿里巴巴、马云及其“十八罗汉”团队。
马云不无调侃地恶搞一下今天中国的所谓“主流文化”,说:“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我们在学习这些成功者的时候还真是要小心,因为他们现在说的话有多少是深思熟虑、又有多少不是为了做秀,恐怕连名人们自己也未必清楚,所以按照尼采的话说,与这些“至理名言”接触还是戴上手套的好。
一个人的历史透露了比他自己回顾时更多的信息。
当马云及其“八大金刚”在长城上责问: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得不到时,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天问”式的悲愤!这个队伍没有散,而是回到杭州拿出每个人的私房钱开始新的创业-----阿里巴巴。
马云在阿里巴巴创业会上却说:“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这是1999年2月21日,春节过后不久的一天 ,其过程被全程录象(看来马云当时就有“历史性时刻”的感觉了)。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上线,外经贸项目没有给马云创造机会与财富,却寻找到了一个商业运行模式,现在马云在杭州来重新开始。第一个空降兵,耶鲁博士、华尔街混迹多年的Investor AB副总裁蔡崇信,由准备投资到决定立即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29日,完成由高盛牵头的联合投资人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金的第一轮融资,10月30日,马云与蔡崇信去北京与孙正义见面,孙正义决定投资4000万美元,马云最终只接受2000万美元,2000年1月,软银投资落实。2000年4月,Nasdaq崩盘,.com烧钱泡沫破灭。
后面的故事,我引用一下网上文章:2001年12月 阿里巴巴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赢利达几万美金。2001年12月,阿里巴巴注册商人会员突破100万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2002年底,阿里巴巴现金赢利冲破600万元。2003年5月,提前实现当月每日收入100万元人民币目标。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阿里巴巴故事本身,而是其背后关于人性的内容:马云没有对阿里巴巴的控股权,却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影响力);十八罗汉团队没有选择安稳的金领、白领之路,而是选择了与马云一起“疯狂”;在2月21日至4月15日建设阿里巴巴的过程里,马云与团队因网站设计问题(用BBS)发生激烈矛盾,马云在电话里狂怒:“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阿里巴巴的故事里不全是“笑傲江湖”,5年中累计有40%的老员工(通常老员工指2年以上工龄的人)离开,核心团队中的“八大金刚”则保持稳定,在“核心干净”的同时实现基本的“外围稳定”。40%的离职率在西方公司里是很高的人员流动,但在发展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已经属于稳定型流动了;可贵的是,核心层基本稳定,这是很多创业型公司做不到的:企业稍有起色,核心globrand.com层就开始劳燕分飞、各立山头,中国企业做不大与这个因素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