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团队灵魂的马云,与万科的王石、蒙牛的牛根生等具有相同的领袖特质,没有控股甚至不是大股东,却保持对公司运营的高度控制,对资本同样显得强势。
在他们身上有“我”吗?“我”很大很强,但又似乎没有“我”,只有公司。
有利吗?有大利无小利,有公利无私利,考虑团队之利而非一己之利。
有名吗?很大之名(主流媒体),很广之名(世界范围),名中却有实相。
在企业里什么是最有害的因素?名利小人,是中国文人蔑视商人、政客们的词汇,可如今求名逐利者皆成成功商人,文人们的蔑视要么针对老板、要么针对其同仁,发一发自己不得意、不满意的愤懑。在企业实际里看,“我见”深者可能是最大的炸弹。
我见是什么?就是控制欲、知情欲、决定欲的综合体。
控制欲,指那些我见深的干部总要其下属请示汇报才可以说话与行动,通常企业出现的跨部门协调不畅均源于此;知情欲,是一种希望对下属或公司信息的知晓欲望,即想让下属的行动、思想都先经过自己的审核;决定欲就更厉害,无论在任何正常或非正常的事情上都想显示自己才是决定者,显示其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喜欢收买人心”。
究其根本,具有这样心态的人表现的是其个性,实际上反映的是其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与“不满足感”。不安全感,是这些干部或者感到老板对自己的压力,或者觉得同仁、上司是自己的障碍,由于无法对别人信任,从而总觉得别人的成功或荣誉就是自己的损失,产生不安全感。不满足感,通常是这些人做了些事情,与公司里的其他人比较(尤其是与自己心里的竞争对手比较),总是抱怨自己辛苦、付出多等等,这就是不满足感。
很多年了,我一直看到在有些企业里这样内心不净的人越来越多、愈演愈烈,而有的公司老板认为这样有利于他对公司的控制,确实看到不少企业因此而陷入内讧、对冲、停滞之中。
所以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真得不容易,考验的是企业首脑的“心智”-----即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根源只能是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与自己做斗争。
我们在成大功者的身上,确实发现到超越名利我相的心智特质,他们为着事业的目标排除一切。
我还是在强调目标。
在我看来很多企业的增长停滞是因为缺乏坚定的目标,更多企业失败同样是改变目标。我也始终强调,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别的什么。一个失去了明确坚定目标的企业,迟早会陷入企业政治的泥潭、迟早会丧失对事物及人之本质的基本判断(也就是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迟早会变成一群庸庸碌碌但求混日子之人的名利场。
2001年年底,在所谓互联网的冬天里,马云参加孙正义在上海举行的他投资的三十几家公司的工作报告会议。马云讲了三句话,孙正义说,在所有的公司里,只有马云当初告诉我要干什么,现在还在干什么。我以为,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巨大力量。
有了这样的目标,马云在2000年底进行公司大整改(号称“延安整风”运动)的时候,他可以这样说:“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你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这就是大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将自己的要求敢于明确地提出来,而不是靠什么假仁假意或小恩小惠的伎俩。
伟大公司的特质,我认为,就是必须目标清晰、明确、坚定、可执行。目标本身、并以对目标之实际贡献为标准,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与文化,企业的领袖、干部、员工要以这样的目标为标杆。
企业里的每一个人应将自己的个性、知识、经验融入到企业目标里去,而不是以自己的个性、经验、知识为标杆来判断人与事。
每个人真正的对手其实只有自己,自净其心才能够宁静致远。不必有太多我执我见,要给别人一点自由成长甚至自由犯错的空间。
马云还说了句比较俏皮的话: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