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还让陈建安回来?
想回家的精神病人
6月2日,在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陈建安。
住院部二楼男二区,一间布满铁栅栏的7人病房里,陈建安的脚踝被铁链锁着,坐在床前。平头短发,身材中等而壮实,眼神呆滞。
当得知弟弟要来看他,情绪稍显激动。他向记者要来笔和纸,要求写明家中地址。
字体歪歪斜斜,凌乱且逻辑不清,甚至将名字误写为了“李建按”。
而在落款处,“回家。哥哥。”这几个字却真切地道出了他目前最大的愿望。
11时左右,弟弟陈桃永出现,压抑已久的陈建安情绪达到顶点。
他甚至忘了脚上仍戴着铁链,站起身就要往窗口走。实在走不动了,他一屁股蹲在木板床上,嚎啕大哭。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陈建安的哭声撕心裂肺。
医生黄群明走了过来,当了解亲人探视的实情后,他做了同意的手势。
这一举动,让陈建安仿佛受到莫大恩惠一般,单腿跪床,双手深深作揖,以示感谢。
“你病情还没好,不能回家,等病好了再回去。”
弟弟的一句话,如同给陈建安泼了一头冷水,几乎是一瞬间,陈建安恢复麻木状态。
“比以前更严重了。”忍住伤心和悲痛,陈桃永压低声音说。“以前他会写名字,现在陈建安三个字中,只写对一个。”
医生黄群明也证实,陈建安的病情并没有实质性好转,“情绪很不稳定,晚上经常不睡觉”。
谁来治病?
在采访中,无论是村民、村委会,还是政府的有关负责人,都不知道有没有适当的救助途径来送陈建安到精神病院治疗。也不知道这笔钱该由谁来出。
稔山镇民政办的范主任甚至这样反问,“换上你,你说怎么办?”
实际上,当前农村精神病人救助还是有一定的途径可循,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
惠东县残联副理事长张兆平介绍,目前他们将精神病人分为三类加以救助:
针对“三无”精神病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律赡养人的病人,可通过各级上报和核实后,由市、县残联出钱,免费到医院救治。
不过,张兆平也承认,虽然可免费治疗,但符合此类条件的人少之又少。
另外一种是针对贫困精神病人,采取市、县和个人分别筹集资金,各自承担三分之一医疗费的做法;基本上可给予一个疗程(3个月)每月600元的补助。对于症状较轻,只需要在家服药的精神病人,经过批准可给予6个月50元/月的补贴。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病治疗在2008年底被纳入新农合的报销范畴,此前一直不是。
但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没有参加新农合,当然也无从报销。
“在对精神病人的救助中,资金难仍是最大难题。”张兆平透露,“我们目前的资金来源,一部分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年有20万;一部分为康复经费,每年有14万元纳入政府预算。”
张估算,仅针对精神病人,惠东每年至少需要100万元以上,资金缺口很大。
除此之外,人们对精神病人不理解,也是一大难题。当得知长排村全体村民,甚至亲弟弟都要求把陈建安永远关在精神病院时,张兆平感叹,“如果这样,精神病人就成了被社会抛弃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