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文化遗产日,纪念什么?思考什么?我想,现在部分舆论和朋友,对我们纪念“文化遗产日”理解得不全面,我想我们应该从学术小圈子里出来,耐心和细致地给大家详细介绍“文化遗产日”的方方面面。
三.别忘了“世界数字遗产”
一提“文化遗产日”,很多人都会狭隘地理解为两个文化遗产的纪念日,即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第三个文化遗产概念——世界数字文化遗产,她在中国鲜为人知。
数字文化遗产,是指在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即以互联网为承载形态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也就是今天互联网上的读书频道、文化频道、博客、论坛、BBS、空间等里面涉及创作、记录等等内容。
联合国对数字遗产的估价非常高,这样规定到“鼓励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最终调整有关国家收藏品的国家立法和规定,以确保数字化资料的保存和长期利用”,也就是说,发明了一个“数字收藏品”概念,我们都知道宋瓷瓶是收藏品,很多国家的法律对收藏品也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有关国家参照收藏品的立法规定,为数字遗产加以立法保护,形成“数字收藏品”的概念。
四.网络文化是世界的数字化记忆
网络文化,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低价值的代名词,相反,“网络文化”被认为是一种审美共享,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叫“世界的数字化记忆”,在读书、文化类别,以及所有具备文化旨趣和价值的博客、论坛、BBS、空间和聊天室,她们为今天的世界文化保留了一个数字化的面孔,为后人留下今日世界的“数字化记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么理解:“提高各国政府和其他的信息生产者与拥有者的认识,即必须尽一切可能按原始的形式保护世界的数字化记忆”
我们注意其中的“原始的形式”,保留“世界的数字化记忆”,不是用纸质媒体的方式,也不是用DVD光盘的形式,而是要保留“原始的形式”。我理解的“原始的形式”,就是保持“在线共享”,互联网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数字形式,而是审美共享和在线学习功能,保证数字遗产,就是要保证数字文化遗产的“在线共享”这一关键点。
五.文化遗产,是一场思想革命
我们看三大文化遗产制度,物质文化遗产对应世界有形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世界口头流传的无形文化的保护,数字遗产则对应信息时代的虚拟文化的保护,三大制度设计完全涵盖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同侧面。我们中国既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就应该完整的接受三大遗产概念。
我们的文化由传统文化转型为现代人文,必须要迈过“文化遗产”这个门槛。因此,当代文化重建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全面思考三大文化遗产制度,对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和虚拟网络文化,重建她们各自承载的思想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遗产,不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概念,而是信息社会里一场真正的思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