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铝力拓并购失败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因此夭折。这不得要让我们思考一下中国海外并购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6月5日,中铝公司公告称,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因此夭折。
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并称全球三大矿业巨头。今年2月,中铝宣布斥资195亿美元与力拓建立“开创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也是继2008年2月力拓与中铝首次“联姻”后双方进一步确立的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交易,若交易完成,中铝在力拓整体持股比例将增至约18%。此番力拓单方毁约,继而转投必和必拓怀抱,使中国企业的这一开创之举最终划上遗憾的句号。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除中铝远涉重洋注资力拓外,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美国著名汽车品牌悍马同样备受关注。实际上,无论是从中移动收购Millicom到中海油收购Unocal,还是从联想收购IBM部分PC业务到中铝注资全球矿业巨头力拓,众多事实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大型并购从未停止过,但是多半都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分析:
一方面,金融危机蔓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大型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抄底”的良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大型海外并购战场屡屡失败,也给这些扩张者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中铝为何在上述并购中最终失利,外界已经有很多比较中肯的分析,归结起来不外有三:一是市场回暖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因素,让力拓的股价大幅回涨,给了力拓拒绝中铝的底气;二是由于采矿业是澳大利亚支柱产业之一,澳政府认为力拓与中铝的交易损害了国家利益,迟迟不给中铝的交易方案放行,力拓董事会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三是“冷战”思维对中国的偏见所致。
力拓与中铝达成注资协议,直接原因是迫于387亿美元的债务重负。而当前,由于预期全球经济开始好转,股价上扬,力拓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资金压力也明显减少,于是,中铝的注资就显得不如之前十分紧迫。不过,有评论认为这并不是力拓毁约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中国的不少正常商业举动,都被国际上某些人过度解读。某种程度上,中铝此次并购失败是海外“冷战”思维延续的结果。加之该笔交易审批时间跨度大,“夜长梦多”,力拓单方面撕毁合约,并不足为怪。其间,中铝注资方案中对于对方违约仅支付1%的“分手费”显然也是失误的一个环节。
(二)外资“围剿”中国品牌得利
值得一提的是,与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屡屡失败相比,此前外资对中国品牌展开的“围剿”就显得顺利得多。譬如,达能收购乐百氏、壳牌收购统一润滑油、吉列集团收购南孚电池、欧莱雅收购小护士、高盛收购双汇,以及PAG并购好孩子集团等等,许多曾经家喻户晓的中国本土品牌如活力28、白猫、海鸥、美加净、三笑等都在外资的重重“围剿”或“斩首行动”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原因分析:
汲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种种教训和国外企业并购中国品牌的成功经验,必须记取的要诀就是,要韬光养晦,以智慧取胜,切不可操之过急!国外的企业在中国开展并购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中国企业这样表现很急迫,生怕对方不同意“联姻”,而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中国有种说法,叫“过犹不及”,凡事欲速则不达。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还是应先练好内功,把被别人“过河拆桥”利用了一把当作一次学费,充分做好准备,将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以利从头再来。 (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时报时评■周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