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映管的进入并没有改变厦华的命运。正是在中华映管入主厦华的2006年开始,厦华连续三年亏损,直至今日面临即将退市的命运。强项在上游液晶面板生产、对终端产品和自有品牌缺乏经验的中华映管非但不是厦华的救世主,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厦华的沉沦。而其日前入主上市公司闽闽东(000536)更是表明中华映管对厦华意欲放手。
显然,这绝非当年引入中华映管的厦门市政府的原意,而谁将力挽厦华的狂澜?
会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及液晶电视领域专业代工企业、加大自有品牌投入的冠捷科技吗?就在业界刚刚爆出冠捷科技有意收购厦华核心资产的消息之后,厦华昨日立刻出面澄清传闻。然而在澄清的背后,是厦华不得不面对的重组之路。
昨日一开盘,*ST厦华便牢牢封于涨停位置,直至收盘。印证了在资本市场上“澄清的往往是事实”的潜规则。
厦华否认冠捷收购传闻
以出口为主攻方向的厦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举步维艰。而在国内市场上,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其自有品牌业务在家电连锁卖场“卖一台亏一台”,自有渠道出货量不足以弥补亏空。
日前,媒体爆出,急于想在自有品牌彩电业务上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冠捷科技,有意收购厦华的有效核心资产,双方已开始谈判。但*ST厦华昨日却立即跳出来澄清,称迄今没有与冠捷公司进行相关谈判。而此前的3月26日,*ST厦华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华映管)、第二大股东(厦华电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厦门建发集团)已将3亿元无息借款划入了公司账户。
然而,在传闻澄清背后,此时传出冠捷有意染指厦华的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
冠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及液晶电视领域的专业代工企业。2008年冠捷的显示终端总出货量近60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出货量达360万台。在液晶电视中,其自有品牌产品出货量从2007年的20万台扩大至70万台,占整年液晶电视出货量的12%.
这两年,冠捷科技一直在自有品牌液晶电视市场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拓展,并制定了“3至5年内自有品牌液晶电视年销量达到600万台”这一战略目标。然而,去年70万台的出货量还是让冠捷的计划看上去很难通过常规模式实现。因此,通过收购快速扩张就成为理想的选择。而环顾国内,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厦华,正是冠捷理想的收购对象。
厦华在2006年、2007年分别亏损5.46亿元和3.91亿元,去年1-9月又亏损3.28亿元。去年12月12日,厦华发布公告称,由于彩电市场竞争激烈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处理历史遗留坏账等因素,预计公司2008年全年业绩继续亏损。连续的亏损早已让厦华在资本市场上被戴帽,如果不在近期进行重大重组,*ST厦华就将面临退市的命运。显然,这不是厦华、中华映管甚至厦门市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中华映管另谋出路借闽闽东上市
而作为*ST厦华的第一大股东,中华映管(台资企业,全球第六大液晶面板厂,2006年8月25日入主厦华)对厦华的支持力度有限。连续三年亏损,不但让厦华看不到希望,连中华映管似乎也失去了耐性。作为老牌的彩电厂商,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已经成为摆在*ST厦华面前的当务之急。厦门市政府一直想拯救厦华这个厦门知名企业,但中华映管的真实意图一直不明朗,也使得厦华的发展失去了方向。
中华映管的强项是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制造和液晶模组生产,长期专注于上游生产,对终端产品和自有品牌业务的运营也缺乏经验。此前,中华映管刚刚将其旗下的4家液晶模组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闽闽东(000536),占股71.42%,成为闽闽东的控股股东,清晰地表明中华映管的主攻方向依然是液晶产业的上游。这使得业界进一步担心中华映管对厦华的投入力度。
中华映管在厦华的股份只有27%,而持股18%的第二大股东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是厦门市国资委下属企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映没有直接选择重组厦华,而另谋出路借闽闽东上市,是因为厦华内部关系很复杂。由于当地政府的介入,华映要把厦华做成民营化企业很难。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表示,可能是厦华与华映的战略不一样,所以华映要另外选择别的壳来上市。中华映管方面此前亦表示,借壳闽闽东最重要的是华映在大陆资本市场获得了一个融资平台,该公司大的战略方向将完全由华映来掌控。
此外,由于液晶面板产业近两年处于景气低谷,使得中华映管的经营也陷入了困境。今年2月10日其披露的2008年度业绩显示,营收同比下降25%,税前净利润亏损116亿新台币。而进入2009年,营收大幅下滑的局面未见好转,1月份营收为新台币26亿元,环比减少27%,同比减少81%.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华映管要大力支持厦华也是力不从心。
相关报道
同城患难兄弟夏新保牌自救
在厦华传出重组传闻的同时,夏新电子也传出在积极进行保牌自救。厦华和夏新这两个厦门市颇有影响的品牌,这几年却都面临亏损的命运和“保牌”重任,可谓一对患难兄弟。
ST夏新昨日发布公告再次提醒投资者,若公司2008年度经营业绩为亏损,公司股票将于披露2008年年度报告之日(即2009年4月30日)起停牌。
记者了解到,由于ST夏新重组方案迟迟未确定,其日前已经启动自救策略,将手机销售外包。夏新电子已将夏新手机的生产和销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委托给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夏新2G和2.5G手机;另一部分由夏新电子自己销售,主要为3G手机。由于夏新之前有多年的品牌投入,其品牌仍具有相当价值和市场号召力,虽然目前陷入困境,但还是将2.5G以下的手机产品销售顺利外包。而在3G这块,夏新电子保留了主要的核心研发团队,大幅裁减人员,将原有销售人员和团队变成经销商,从而实现轻装上阵。高凌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