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成本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以食品为例,现在食品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接近制造成本(总成本-原材料)了,而玩具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超过了制造成本,因为除了3C认证,还要进行破坏实验。就这样,国外的很多检测标准还没有列入国内的检测清单。
事件启发
如何理性消费 需加强对消费者正确引导
强生等洋产品质量事件的爆发,都遭到众多消费者的声讨,也唤起消费者对各类“有害物质”的警惕性,进而由这种警觉性衍生出了过度防卫,结果就是很多消费者失去了消费理性。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消费者手册》之类的物件,来填补国内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进行判断的空白,来告诉消费者按照何种程序和基准来判断和选择商品,教会消费者“挑剔”。而消费者对于各种类型商品的诸多指标的熟悉也有利于他们直接参与到终端产品的监督过程。消费者对于各类评判指标熟悉之后,他们就会在商品价格与商品安全程度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选择。一旦他们所消费的某个商品的检验指标出现了新状况,消费者就有理由和必要调整自己的消费决策,不会因为商品的含量指标没变而做出过激的举动。
产品安全监管可借力社会
有专业人士提出,对一些产品安全事件,政府监管很重要,但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上,政府监管很难面面俱到,需要向社会借力。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种更加广泛的公共治理机制,吸引多种力量参与,在政府监管出现缺漏的时候,使得社会仍然有一个补救机制。
据专家介绍,可靠的产品质量和有序的市场环境无法完全寄望于企业道德,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管和社会的有效制约。大量民间消费者组织的存在,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会使企业感到无处不在的压力和监督,从而不敢放松质量要求。据介绍,不只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都包括政府和民间两个系统。这种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问题,即使一套系统失效或者没有及时启动,另外一套系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每一方都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有更大的可能避免产品安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本报记者王伶雅
●事件回放
多美滋、惠氏奶粉“结石风波”
今年2月,媒体曝浙江等地48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随后惠氏奶粉又爆出冷门:一些服用惠氏奶粉的宝宝也“结石”了。随后,质检部门介入,经检验该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
强生等婴儿卫浴品含有毒物质
美国一非盈利消费者组织“安全化妆品运动”称,他们对美国市场上常见的48种婴儿卫浴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有23种产品含有少量甲醛,32种含有“1,4-二氧杂环乙烷”,涉及强生、妙思乐及帮宝适等厂商或产品。
随后,经质检部门对强生产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有一种产品(婴儿香桃沐浴露)中的一个批次检出含有微量的二噁烷。
NUK婴幼儿爽身粉含一级致癌物石棉
4月2日,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对市场销售的以滑石粉为原料制造的30种婴幼儿爽身粉进行检查,在12种产品中发现了禁用的一级致癌物石棉,其中包括德国NUK婴儿爽身粉。
国家质检总局5日发布消息称,德国NUK婴儿爽身粉在我国有销售。质检部门在其加工生产厂家现场查封了48桶40kg桶装NUK婴幼儿爽身粉成品。目前已要求所有经销商将NUK爽身粉下架,停止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