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美滋到强生,然后到NUK,再到最新的15种美国品牌的奶粉,今年以来,“洋品牌”婴幼儿产品出的怪状还真是不少。致癌物、爆炸物都在婴幼儿用品甚至食品中检出,让年轻的父母们气不打一处来。
与此同时,最近一段时间乃至近两三年,因质量问题被曝光的洋品牌有增无减。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先在国外被查出存在质量问题后,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才跟进介入的。那么,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消费者从中又可得到什么消费启示?
原因解析
洋品牌为何频出问题
“洋品牌”接二连三出了状况,“质量安全”问题,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不少业内人士大声疾呼:“国内标准体系需要完善”。
同类产品标准不一
据了解,我国同类产品的标准对某些指标的检测标准也不统一,以婴幼儿奶粉标准为例。在前几年劣质奶粉事件后,国家标准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标准不少,国家标准GB10765、GB10766、GB10767、GB10769、GB10770就有四五种,加上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就有四十多项。
根据相关要求,生产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厂商必须在包装上注明婴幼儿奶粉是按哪个国家标准生产的,如果是进口奶粉,产自国外,只能表示该产品参照国家标准。进口奶粉在配方和工艺上往往优于国产奶粉,有的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所以在检测上就遇到很多麻烦,原本优质的产品甚至被公布为不合格。以GB10765、GB10766为检测标准,就出现过优质进口货不如国产货的情况。
部分产品标准缺失
在“强生”婴幼儿卫浴产品事件发生后,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对化妆品二噁烷安全风险评估的结论意见指出,根据我国现行化妆品监管法规,二噁烷为化妆品中的禁用原料,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可能作为杂质随原料带入化妆品中。
国内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对化妆品微生物的质量状况的要求,只有一条化妆品微生物质量方面,涉及婴幼儿日化产品安全,要求成人化妆品的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而婴幼儿儿童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500CFU/ml,对于孩童类化妆品中铅、汞、砷等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与大人的化妆品相同。而国内也还没有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的日化用品的检测标准。
此外,记者了解到,也正是由于相关标准的缺乏,目前婴幼儿化妆品的技术、配方都主要沿用了成人化妆品的技术、配方,国内专门生产婴幼儿日化产品的企业也不多,都是在生产成年人日化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一些儿童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大多数家长都选择强生婴幼儿产品的原因。
标准只对允许添加物做限制
据悉,目前国内制定食品标准的一个原则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论是否有毒有害,只要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要进行检测;只要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不设立标准,也不进行日常检测。
举个例子来说,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用化学物质,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不但我国没有相关标准,在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个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就意味着企业和政府部门必须检测企业生产的食品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上亿种之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进行彻底检查,的确不现实的,成本太高了。
安全检测成本非常高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生产产品的成本虽然高,但其安全检测成本已接近或超出制造成本。某婴童服饰老板朱丹就深有感受。
“二十多年来,我都在和婴童业国际一线品牌合作,从服装外观设计、选纱、织布、染色、定型到原辅料的供给、加工甚至物流,都到了苛刻的程度。”朱丹说,她在2008年上半年,几乎是照搬了国际一线品牌的标准,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推出了自己的童装品牌。“可是代理商都懒得看样品,噢,这个牌子是国内的,马上给你一个连成本都不够的价,你不做,别的厂家抢着做。”对于这个品牌的夭折,朱丹说她很不甘心。
[NextPage]
安全成本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以食品为例,现在食品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接近制造成本(总成本-原材料)了,而玩具的安全检测成本,已经超过了制造成本,因为除了3C认证,还要进行破坏实验。就这样,国外的很多检测标准还没有列入国内的检测清单。
事件启发
如何理性消费 需加强对消费者正确引导
强生等洋产品质量事件的爆发,都遭到众多消费者的声讨,也唤起消费者对各类“有害物质”的警惕性,进而由这种警觉性衍生出了过度防卫,结果就是很多消费者失去了消费理性。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消费者手册》之类的物件,来填补国内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进行判断的空白,来告诉消费者按照何种程序和基准来判断和选择商品,教会消费者“挑剔”。而消费者对于各种类型商品的诸多指标的熟悉也有利于他们直接参与到终端产品的监督过程。消费者对于各类评判指标熟悉之后,他们就会在商品价格与商品安全程度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选择。一旦他们所消费的某个商品的检验指标出现了新状况,消费者就有理由和必要调整自己的消费决策,不会因为商品的含量指标没变而做出过激的举动。
产品安全监管可借力社会
有专业人士提出,对一些产品安全事件,政府监管很重要,但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上,政府监管很难面面俱到,需要向社会借力。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种更加广泛的公共治理机制,吸引多种力量参与,在政府监管出现缺漏的时候,使得社会仍然有一个补救机制。
据专家介绍,可靠的产品质量和有序的市场环境无法完全寄望于企业道德,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管和社会的有效制约。大量民间消费者组织的存在,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会使企业感到无处不在的压力和监督,从而不敢放松质量要求。据介绍,不只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都包括政府和民间两个系统。这种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问题,即使一套系统失效或者没有及时启动,另外一套系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每一方都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有更大的可能避免产品安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本报记者王伶雅
●事件回放
多美滋、惠氏奶粉“结石风波”
今年2月,媒体曝浙江等地48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随后惠氏奶粉又爆出冷门:一些服用惠氏奶粉的宝宝也“结石”了。随后,质检部门介入,经检验该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
强生等婴儿卫浴品含有毒物质
美国一非盈利消费者组织“安全化妆品运动”称,他们对美国市场上常见的48种婴儿卫浴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有23种产品含有少量甲醛,32种含有“1,4-二氧杂环乙烷”,涉及强生、妙思乐及帮宝适等厂商或产品。
随后,经质检部门对强生产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有一种产品(婴儿香桃沐浴露)中的一个批次检出含有微量的二噁烷。
NUK婴幼儿爽身粉含一级致癌物石棉
4月2日,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对市场销售的以滑石粉为原料制造的30种婴幼儿爽身粉进行检查,在12种产品中发现了禁用的一级致癌物石棉,其中包括德国NUK婴儿爽身粉。
国家质检总局5日发布消息称,德国NUK婴儿爽身粉在我国有销售。质检部门在其加工生产厂家现场查封了48桶40kg桶装NUK婴幼儿爽身粉成品。目前已要求所有经销商将NUK爽身粉下架,停止销售。
http://blog.ppz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