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市场上传出各种新增信贷额度的消息,但1.87万亿的信贷数据还是让人感到惊讶。信贷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货币政策是否调整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4月7日,某金融机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3月份银行放贷额度达到1.87万亿。“此数据十分可靠。”该人士称。
虽然三月份放贷数据很高,但据了解,放贷结构开始合理起来,比如说票据融资的比例在降低。
2009年1月,信贷总额激增至1.62万亿,其中票据融资达到6239亿,占当月贷款比重为38%,2月份此数据为1.03万亿,票据融资增加4870亿元,占比上升到45%。此前经济学家们认为,票据融资居高不下,说明近半数的资金只是在金融系统内部流动,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这使得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
业内人士分析称,信贷之所以能够维持高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在抢夺和囤积项目。
“地方上看准了政策出台时间较长、信贷高速扩张一时半会儿下不来,同时为了把地方经济做起来,现在地方政府都在拼命争取项目。”工商银行投行部某经理说。
银行在中央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之后,都开始主动做大信贷规模,其中,与政府投资有关的项目仍是各家银行投放的重点,这些项目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地铁配套工程等。很多银行还开始把很多表外的业务重新做到表内。
随着信贷额度不断上升,监管层开始担心信贷高增长背后的整体性和结构性问题。第一是票据融资比较多,监管层也担心有部分流动资金信贷流入到了股市;第二个问题就是银行中长期的贷款增加后的风险;第三个问题就是前期大项目投放过快打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节奏。
而且,考虑到释放过多的货币本身会带来诸多的后遗症,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做出调整。银监会人士认为,现在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是继续加猛药还是维持相对稳定成为争论的话题。
在具体调控手段上,一些监管人士已经认识到,现在调控的手段应该从单一的释放货币数量转向,应加快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清理货币传导渠道。他们表示,货币政策其实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例如信贷扩张还有余地,还可以继续降息,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等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