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界,“杜康”也算是鼎鼎大名。不仅是因为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有同样顶着这个品牌的两家酒厂长达20年的争斗。
时至今日,曾经号称中国白酒第一品牌的“杜康”,由于连年的派别争斗,已今非昔比。
近期,内斗中两家重要杜康酒厂——伊川县杜康酒厂和汝阳县杜康酒厂——宣布合作,这被期待为杜康重获新生的开始。
积怨二三十年的冤家,果真能尽释前嫌?合作的背后再次显现资本力量的强大,但真正的幕后推手还是个谜团。
合并?
3月29日上午,在洛阳市政府的牵线下,杜康的两家重要生产企业——伊川杜康、汝阳杜康的相关负责人刘更申、马宝军坐到了一起,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
刘更申的身份是河南杜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杜康投资”)董事长。2003年5月,刘更申收购破产的伊川杜康,后改制组建的新公司隶属于杜康投资。
马宝军是汝阳杜康破产拍卖后的新东家——百瑞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百瑞信托”)的董事长。2007年6月,经营不善的汝阳杜康也进入破产程序。2008年6月,被百瑞信托以1.5亿元的价格拿下。
在发布会上,合并双方强调,杜康品牌的全面整合将按照“统一经营和管理体制”、“统一销售渠道和网络”、“统一市场和品牌”的“三统一”原则实施。
外界对伊川杜康、汝阳杜康合并一事的评价:两者将尽释前嫌、合并统一杜康品牌。
不过,熟悉杜康的业内人士却感觉合并之事来得有些仓促。
在3月下旬的2009春季全国糖酒会上,被百瑞信托收购、大力度产品整合后的汝阳杜康,正式发布了“汝阳杜康中国酒之源”系列新品,并投放了不少会期户外广告。让河南当地白酒业人士不解的是,如果合并是已确定之事,为何宣传“汝阳杜康”而不是“杜康”?
数天后的合并发布会上,对新公司的名称、股权结构、人事架构等问题,当事双方的负责人均避而不答。杜康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更申表示,双方的资产评估还没正式启动。百瑞信托副总裁兼董秘石笑东4月1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有关工作刚刚开始。
4月2日,杜康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更申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目前双方签订的是“框架协议”,而非“合并协议”,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因为要准备上市,所以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清产核资,这是个渐进过程。下一步才是成立合并后的新公司、整合、上市。
二度携手
积怨太深,是河南白酒业界、杜康纠纷当事方都不讳言的事。
上世纪70年代,河南的伊川县、汝阳县在改造民间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分别兴建了大型酿酒企业伊川杜康、汝阳杜康,以杜康为品牌生产白酒。此外,陕西杜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白水杜康”)也使用“杜康”商标。
80年代初期商标法实施后,经河南省政府协调,杜康酒由伊川杜康进行商标注册,汝阳、白水也可以使用。“一家注册,三家使用”的格局由此形成。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家酒厂在销售、广告宣传等方面出现分歧,导致对杜康商标的权属产生纷争,并衍生出 “价格战”、“产品战”、“促销战”等。有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的洛阳市场,各种名目的杜康品牌就有400多个,全国各地有杜康酒生产线30多条,甚至出2万元就可以买到杜康酒的生产权。
而商标争斗主要集中在伊川杜康与汝阳杜康之间。到目前,国家相关主管机构对双方品牌的核定结果是:伊川杜康持有“杜康”品牌,汝阳杜康持有“汝阳杜康”品牌,而“杜康泉”、“杜康河”、“杜康村”三个品牌则被取消。
但这并不是结束。伊川杜康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要求撤销汝阳杜康注册的“汝阳杜康”商标,目前还未公布申诉结果。针对白水杜康已向国家商评委注册 “白水杜康”商标的情况,伊川杜康也以商标侵权为由将白水杜康告上法庭,该案已于2009年4月2日在北京开庭审理。
连年的纠纷,使得杜康的处境非常尴尬:商标价值贬值,整体份额萎缩。曾有报道说,杜康商标的市值已从鼎盛时的50亿元,锐减至1亿元。刘更申也介绍说,目前整个杜康品牌在全国的总销量在15亿左右,河南省内有6亿左右的销售收入。而业内曾预计2007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
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3月31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杜康以前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做强做大是包括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方在内的意愿。他回忆,协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做过杜康品牌整合的调研。
1992年,洛阳市政府就曾将两家企业合并到一起组建中国洛阳杜康集团,一年后无疾而终。“上次是松散的集团公司,生产销售相对独立。这次是要真正成为一家人,实现人财物、产供销的统一,现在的两家企业以后是新杜康的两个生产基地。”熊玉亮这样理解眼下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