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 、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 ,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习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既伤感又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祭祀与游乐并行不相悖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
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笔者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
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
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
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
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 ,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祭祀祖先古人盛装出行
清明节祭扫祖先亲人之墓,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当然是此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沈榜《宛署杂记》卷17记载了明代北京人过清明节的情形:“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
与北方的陆路不同 ,在江南的一些水乡地区,人们扫墓要乘船而往——不知道有没有出现过河道拥塞的情况。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记: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还会发些“酒疯”:“岸帻(拢起头巾,露出前额)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张岱评价这是“厚人薄鬼”。
只是后来,因为兵乱,在清明扫墓的人群里很少能看到妇女们的身影,仅仅是“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纸钱),徒步往返之。”不但妇人不能前往,去扫墓的男人们连船也不坐了,美好的节日,也曾因兵乱而变得萧瑟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