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G20伦敦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一篇名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该文使得呼吁多时的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声音再度高涨。
文中,周小川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之后,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则撰文呼吁扩大开发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发言权。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呼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层言论的背景之一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政策声明,宣布将在未来六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资产面临缩水的危险,与此同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却又不得不宣布会继续按需要投资美国国债。因此,有认为,在当前美元独霸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被美国国债“绑架”,中国迫切希望长期内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即将于4月2日召开的G20伦敦峰会成为中国利益诉求的可能出口。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几大高层的声音部分是对美联储宣布购买美国国债的回应,也是G20伦敦峰会召开之前关于中国立场的表态。
中国高层的表态得到了包括俄罗斯、巴西、IMF等国及组织的肯定和支持,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则高调回应称,他并不认为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长盖特纳也断然拒绝了周小川的最新建议。
本期圆桌经济学家沈明高、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Gerard Lyons、瑞银财富管理部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浦永灏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高层建议重在表态
上海证券报: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创造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您认为这是因何背景提出的?有人认为,周小川观点是G20伦敦峰会召开之前关于中国立场的表态,又是对美联储宣布购买美国国债的回应,而最近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又表示说中国还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您如何看?
浦永灏:我的解读是,从一个层面来讲,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或者债权国,对本国资产的增值保值表达出深层担忧;另一个层面,美元作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所承担的国际功能与美国自身的货币政策存在许多矛盾。
此时,中国提出创造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的提法,而俄罗斯、韩国等国都与中国建立起货币互换机制,这是各国对于美元不信任度提高的信号。此过程中,世界各国存有疑问:一国货币如果作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首先它需要对通货膨胀负责,不能过度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欧洲央行承袭之前部分欧盟国家对通货膨胀的严格控制的传统,一手硬一手软,反通胀是硬,反通缩是软。
庄健: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决策者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这次周行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为明确和具体。最近,由于美联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刺激本国经济,将导致美元币值的大幅度波动,这对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为目前全球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元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应该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应成为即将召开的G20会议需要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
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其发行和流通理应受到国际货币监管机构的约束和限制,但事实上这种约束和限制十分缺乏和软弱。因此,我认为现在是各国共同探讨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良好时机,中国在G20会议召开之前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建议,是非常及时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做法。
而对于中国而言,购买美国国债目前还是相对安全的一个选择。尽管美国国债面临缩水的风险,但其他投资类、债券类的产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也处于变动之中,比如国际石油、铁矿石价格也在大幅波动,都存在风险。所以我认为中国近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如果大幅降低持有量,会使得所持有资产缩水程度更大,对中美来说是两败俱伤,所以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痛苦选择。我想这也是周行长提议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沈明高:中国的这些看法和建议在G20峰会召开前一周左右提出,显示中国政府表明态度的意味更浓一些,因为事实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推动这些建议并使之成为具体政策。首先,中国希望试探市场的反应,从目前引起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来看,已经达到了部分的目的。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这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目标,短期内推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中国的看法也会对美国决策当局构成压力,毕竟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投资国。中国对美元的担心,会使得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时有所顾忌,也就是说,这些政策既要考虑到美国国内经济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第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责无旁贷,表明立场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