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个月,电器连锁巨头国美电器在广州市区的颐高店、客村店等超过60%的门店的“门脸”,已经从原来橙绿色的“小房子”变成了红底白字的“GOME”。
记者3月13日从有关渠道获悉,国美电器的这次涉及全国1300多家门店的“大变脸”到今年5月底将全部完成,然而,这仅仅是“陈晓时代”国美电器“优化转型”的第一步。
一个围绕着供应商关系改善和提高单店利润的“门店升级改造”计划即将启动。按照新掌门陈晓的布局,国美电器将关闭100多家低效门店,并将开设更多的“旗舰店”来维持1300家门店的总体规模,此外,将对现有的旗舰店和标准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对此,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表示,“我们绝对不是战略收缩,在度过了电器连锁的‘业态替代’和‘规模扩张’两大时代后,国美已率先进入了‘效率提升’阶段。”
被迫转型
“在未来五年内,国美将形成年销售规模2500亿元,占据国内市场25%以上份额的规模。”2007年初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规划的蓝图依然历历在目。
2008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和黄光裕事件的双重打击下,国美电器最终选择放弃了“超常规扩张”的战略,2009年国美电器将年度销售收入的增长目标锁定在5%,这是其成立22年来最保守的一年。
2009年2月28日,国美在北京召开的年度会议上,陈晓表示,国内电器连锁的发展在经历了长达20年“业态替代”(电器连锁替代传统百货)和“规模扩张”阶段后,2009年将进入“效率提升”阶段,提高单店销售额和利润率成为国美电器“优化转型”的重点。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素有“铁算盘”之称的陈晓进入国美电器后, 2007—2008年国美电器的单店利润率就分别上升了1.5%和2.1%。
当时,陈晓的效率提升战略要服从于“规模扩张”的大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国美电器先后并购了大中、三联、大同北方电器等区域连锁。
黄光裕事件成了国美的重要转折。在事件前后,国美电器并购通讯连锁企业迪信通失败,在三联商社股权问题上的纠缠至今尚未结束,同时金融海啸的发生致使2009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受到了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黄光裕时代的强势政策让国美与供应商的关系异常紧张。有彩电供应商的区域老总透露,国美快速扩张产生的大量无效低效门店,使供应商的营销费用在过去的5年中上升了一倍。
黄光裕事件后,国美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异常微妙。有供应商的营销总监告诉本报记者,“国美和整个电器连锁行业都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