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型金融、农村金融改革迟迟无法有效突破,争议颇多。政策成效不大,原因何在?
“三缺三不缺”,焦瑾璞说。一不缺钱,缺的是一套把有钱人的钱送到真正资金需求者手里的融资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达到47万亿元,而本外币各项贷款只有31万亿元,存贷差高达16万亿元。
理论上,商业银行一旦扩张资产就能创造货币,货币创造多了就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只是改变了货币的结构,并不创造货币。“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融通资金过程中的作用。”焦瑾璞称。
二不缺为有钱人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缺的是为社会底层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据悉,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业银行开发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服务于1000万元以上资产的客户,“抓大放小”趋势明显。
焦瑾璞认为,商业银行也应为普通人服务,特别是对老百姓最一般的生存条件服务,如为小本买卖,小商品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融资便利。可大银行做低端业务的成本过高,而提供此类服务需要一些劳动密集型、成本低的机构。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其金融需求主要是存、贷、汇等基本金融服务,同时,农业经济的薄弱性也要求金融服务具有低廉的成本。因此发展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户特点,主要提供符合农户基本需求的、以简单的存取、汇兑和贷款为主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同时,起步阶段应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不缺政策,缺的是有关部门要沟通协调认真贯彻落实。
或许,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教授的“每个人都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即普惠金融理念能为我们的金融改革提供新思路。
正着手于“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课题的焦瑾璞说,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发展弱势金融,让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所谓弱势金融,是指针对经济和社会中发展相对滞后并影响整体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部分进行金融扶持的行为;其框架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提供者、市场建设层面、宏观监管层面”等四大部分。
过去几十年来,迅速积累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并没有被所有社会成员公平分享,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中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弱势群体,一些社会成员和群体“被排斥在经济增长的轨道之外”。在金融体系中,就反映为贫困及低收入人群很难获得金融服务,往往被传统金融体系拒之门外。
因此,在焦瑾璞看来,目前重点是指金融对以农业为主的弱势产业、以中西部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以贫困农民、城市下岗失业群体为主的弱势群体之扶持。让所有人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检验标准。
“贫困及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满足上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焦瑾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