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吉林用电大户吉林铜钢厂,每年用电在20亿千瓦时左右,基础电量为12亿千瓦时。
“等到3、4月份,电煤价格确定下来以后,电厂发电成本会降低,参与到直购电活动中的意愿会更高。”上述吉林电力公司交易处人士说。
此次吉林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规则采取了市场化竞价的模式,电网公司根据用电企业的行业、用电目录等确定一个平均输配电价格。在此基础上,用电企业和发电企业进行自由报价。
各方每轮次报价完成后,由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计算所有可能的用电方申报价格与发电方申报价格之间的价差。正价差最大的优先成交,顺序类推,直至价差为零时结束交易。价差相同时脱硫机组优先成交,同为脱硫机组则供电煤耗低的机组优先成交,上述条件均相同则按申报电量比例计算成交电量,成交价格为双方申报价格的平均值。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说,现在电力需求过剩,加之电煤价格不确定,很多发电厂都生存困难,这个时候正是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的好机会。电力企业和用电企业可以通过长期协议的方式将电价和电量锁定,这样电厂有了合同做支撑,可以购买电煤或用合同向银行贷款,用电企业也可以用长期协议的方式将电价降低。
生存艰难下的微妙平衡
“现在是个微妙的平衡。”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现在是地方企业和发电厂生存艰难,电网公司被迫有限让步。地方政府也是为了地区经济利益考虑,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力推这个电力直购,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为了争取电网公司投资等考虑,就会不再支持电力直购这个事情。
电力直购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输配电成本的问题。无论是吉林、广东这些获得试点资格的地区,还是山东、内蒙这些地区自己推动的电力直购交易,其中都保留了电网的利益。
每千瓦时输配电成本一般都在0.1元左右,而且参加大用户直购电的企业要承诺一个基础用电量。这个基础用电量承诺也很有文章:如果承诺少了,则电网配电电价就会高;如果承诺多了,就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去参加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了。
实际上,也就是在目前发电厂出现发电过剩的情况下,发电企业愿意让渡更多的利益,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电价才有了可以交易的空间。
韩晓平也表示,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地方标准电价,目的也是限制电网公司为地方区域直购电加过多的输配电成本,为大范围推广大用户直购电做基础。另外,电网公司也应该公开、透明地公布其每千瓦时电的输配电成本,不能是糊涂账。
但是这本账显然不好算,每年电网公司都要建设大量的新电网、老电网如何折旧等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