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咖啡和可乐,最终是可乐还是咖啡?
从偏义复词来看,当然还是可乐,只是多了一些限制,就是喜欢咖啡口味的人更易接受的可乐。组合后的咖啡可乐,可能在消费中分出以下几种情况:
(1) 平时就喝可乐的人,一看出了新口味的可乐,所以乐于尝鲜;
(2) 平时就喝可乐的人,认为加了咖啡就不是可乐了,所以不去尝试;
(3) 平时喝咖啡的人,看到了有咖啡味的可乐,所以也尝下鲜;
(4) 平时喝咖啡的人,看到了有咖啡味的可乐,认为不伦不类,依旧不去尝试;
(5) 平时不喝咖啡和可乐的人,看到新生事物,勇于尝试一下;
(6) 平时不喝咖啡和可乐的人,依旧无动于衷;
(7) 平时又喝可乐又喝咖啡的人,一看有这样globrand.com二合一的东西,所以“一代双娇”。
以上七种可能,可归为四类结果:
1、 尝试了咖啡可乐,从此认定好喝,成为忠实的消费群;
2、 尝试了咖啡可乐,没有被搞定消费习惯,从此该喝啥喝啥;
3、 不被打动,打死我也不会喝咖啡可乐;
4、 满怀期盼的尝试了咖啡可乐,不过如此,失落,并成为负面宣传者。
也许企业并不担心这些,也许咖啡可乐只是短期回笼现金流的一种促销产品,因为中国人多啊,以娃哈哈的终端能力,中国有13亿人,如果有1%的去尝试,即有1300万人去试一支产品就够了,粗粗一算回款那是相当的丰厚。
时至今日,咖啡可乐的销售已今非夕比了。但啤儿茶爽又来了。说这啤儿茶爽,个性可比咖啡可乐来得强硬。
广告主体消费群就是有个性、独立的现代女性,看着广告片中的这些代言人,我还是哭笑不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