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三大疑点
所增资产真的是预收款?
按照华发股份高层的说法,华发装饰资产增加的主要部分是收到股份公司预支的装修款、材料款等等。粗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记者在做了简单的测算后发现,事情可能要比想像的复杂得多。
疑点一:母公司为何“偏心”?
首先,上述董事局副主席对记者表示,股份公司将支付给华发装饰的款项挂在了预付账款科目,华发装饰则相应地挂在预收账款,合并报表时,两家公司挂账同时抵消。但是记者在查阅公司报表后发现,母公司2008年年底的预付款项仅为38.94万元,而其他应收款中,和下属子公司往来款高达38.92亿元。这样看来,母公司极可能是将支付给华发装饰的款项挂在其他应收款、而华发装饰则对应挂在其他应付款。
这样,华发的解释就和公司的公开信息出现了两个很大的矛盾:会计科目和款项性质的表述均不相同,这令记者非常困惑。况且,华发股份母公司下面还有不少子公司,包括一些主营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按理来说比华发装饰更加需要钱,为什么股份公司却如此“偏心”呢?
是否是母公司先把钱通过其他应收款拿给其他子公司,然后再转入华发装饰账户呢?记者询问了一位会计人士,他反问记者,如果你是财务经理,你会把20多亿元过几次桥吗?而且他指出,从报表来看,很有可能是母公司把钱先打给开发公司,然后再由开发公司付给华发装饰,这样就能够解释那位公司高层的说法了。但是这些往来手段都是细枝末节,最重要的是付钱出去的目的。
疑点二:巨资挂账有何动机?
虽然华发股份在年报董事局报告中表示,由于去年5月成功配股募集资金25.88亿元,然后再通过银行贷款净筹资15.49亿元,公司资金状况良好——另外,在房地产低迷时期,2008年公司仍然实现销售面积21.5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4亿元,回收售楼款31.7亿元,因此公司“资金状况良好,拥有相对健康的财务指标。”
但是在仅仅回收售楼款31.7亿元的情况下,就有20多亿元装入了华发装饰的腰包,无论怎么看,似乎都有过高之嫌。另外,从华发股份在年报中披露的关联交易中可以看出,不但上市公司对华发装饰青睐有加,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华发集团也对华发装饰给予了大力支持。去年10月,华发集团通过广东发展银行珠海分行向珠海华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提供3.15亿元一年期委托贷款。
在珠海调查期间,记者从上述珠海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处了解到,珠海房地产界都知道华发股份资金状况并没有它对外宣称的那么好,华发集团日子也不好过。业内许多人听说,春节前华发股份打算将一块很有潜力的地块转让,而华发集团则打算通过发债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融资30亿元。这些事情在珠海当地已经不是秘密了。
从年报中,记者也发现,华发股份董事会一方面宣称公司资金充裕,另一方面却又在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时,将“资本市场融资”作为2009年资金来源渠道之一;并且,在2月12日刚刚召开的2008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通过了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券的议案。
种种迹象表明,华发股份和华发集团均面临着一定的财务压力。在此情况下,还要让巨额资金躺在华发装饰账上,这背后又有什么动机呢?
疑点三:“装修款”用不完?
一位曾经去珠海对华发股份进行过实地调研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华发股份主要开发的楼盘如世纪城、华发新城等都是以高层电梯公寓为主,虽然公司是以精装房为主打品种,但从其市场定位来看,装修造价不可能太高。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打听后获知,华发股份精装房的装修部分市场报价是1800元/平方米左右,而对内部报价大概为12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如果装修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公司对外报价大概为18万元,内部报价就在12万元左右。
那么,如果按照平均每套房子25万元的豪华装修标准计算,20亿元够装修8000套房子!
2008年,华发股份销售面积21.58万平方米,按照每套房子120平方米计算,去年华发股份卖出去大概2000套左右。那么装修8000套房子,华发股份可以卖上四年。况且,年报显示,华发股份目前许多项目还远远未到装修阶段。年报中,公司董事会表示,目前公司 “达到预售条件的开发项目有华发新城五期;华发世纪城一、二期;中山生态庄园一、二期等项目。报告期内,华发世纪城二期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并于2008年12月开始陆续交付使用。华发新城五期、华发世纪城三期、中山华发生态园二期及华发水郡等项目的全面启动,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只有预计总投资14.62亿元的世纪城二期、预计总投资5.98亿元的世纪城三期和预计总投资34亿元的华发新城五期建设进度 (用开发成本/预计总投资估算)在50%以上,其余许多项目可能还未动工,或者仅仅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华发装饰应该远远用不着那么多钱去买装修材料。
此外,记者还从珠海其他装修公司获悉,当地一般惯例是在装修前,先收取装修款的30%,施工中根据进度收取40%,剩余30%等到施工完成后再结算。因此一般来说,在装修开始前,装修公司预收材料款应该不会太多。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似乎华发装饰得到的预付款太多了一点。
谜团·专家分析
这么多钱用到哪里去了?
如果华发装饰“用”不了那么多装修款,那么股份公司预付给华发装饰如此巨额的款项,其目的就非常值得深究了——这些钱并没有用于公司对记者所称的购买材料、支付员工工资等等听起来合理的用途,而是挪作他用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由于事涉敏感,接受采访的专家们都要求不在文章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和单位。
注册会计师:华发做法非个案
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多年的项目经理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超出常规的大额预付款项后面,都隐藏着利益输送、会计游戏等等内幕。而只要操作得巧妙,不但投资者看不出疑点,就是能够直接接触公司会计原始资料的注册会计师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查出真相。因为许多时候,这些往来款的原始凭证就是一张银行进账单,想要得知这些款项的真实用途非常困难。不过,从各种迹象来看,股份公司付给华发装饰的预付款无疑多得有点离谱了。
“华发股份的做法绝不是个案。许多上市公司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会计报表审计有其固有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很多时候只能对一些蹊跷的往来款项提出质疑,而不能抓到确切的证据。如果公司方面死不承认,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也只有视风险程度,或者不了了之,或者如果风险实在太大,就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这位项目经理在阅读华发股份的年报后对记者指出:合并报表中,华发股份的货币资金、预付款项和其他应收款分别为18.52亿元、723.21万元和3407.20万元;由于预付款项和其他应收款不多,因此华发装饰所收到的这20多亿元应该没有流出去 (至少在报表日尚是如此),还在上市公司内部循环;但是,不排除华发装饰又借给了其他关联公司,但用途不大好判断。有可能是去年年中已经流出上市公司,而在年末轧账之前又归位了。
上市公司财务经理:买材料时可虚开发票
随后,记者联系了某上市公司财务经理,希望能够从他的口中获得一些启发。而他在听了记者的介绍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在2008年,华发股份不再将营销公司利润做大,而是选择给装饰公司输送利益,不排除是看重了装饰公司的业务性质。
这位财务经理指出,如果股份公司想要将一笔钱合法合理地挪作他用或者将账外利润合法地装进报表而不欲让外界知晓,可以先将钱以预付款的名义打进一家子公司的账户,然后让子公司拿发票回来冲账。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虚开发票的事情出现,这并不是秘密。由于市场上装修材料价格天差地别,因此华发装饰可能有便利条件在买材料时,取得比支付价款金额更高的发票。这样,会计按照发票金额做账、结转费用或者成本,而实际上没有花完的那部分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花在别的地方了。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证券市场的历史,就会发现这种手法并不稀奇。在非房产类上市公司中,则往往通过虚高的在建工程预算来运作,而且这种事情多数发生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以后。很多时候,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项目用不完的钱就是通过上述手段挪作了他用,而投资者一无所知。虽然上市公司年报每年都需要审计,现在监管也越来越严,但是注册会计师毕竟受专业局限,以审计财务报表为主,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因此用这种手法来应付审计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