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波及带核反应堆卫星
俄罗斯航天专家表示,俄美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可能波及苏联时期携带核反应堆的老化卫星,从而可能导致太空中产生放射性碎片带。俄塔社12日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航天界专家的话报道说,俄美卫星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向不同方向飞散,这些碎片有可能撞上处于太空飘移状态、高度相近的苏联时期的卫星。他介绍说,这些卫星属于退役老化的海洋监视卫星,上面装有核反应堆,如果碎片与这些卫星相撞,有可能在太空中形成放射性碎片带。
该专家说,核反应堆用于卫星的目的主要是提供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成本相对低的能源。
此外,该专家还说,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还有可能与俄罗斯“箭”系列其他卫星相撞,从而形成新的太空碎片。撞击事件中的俄罗斯卫星属于俄罗斯应用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研制的“箭-2M”型军用卫星,目前还有同系列的其他卫星处于太空中邻近位置。
透视
卫星相撞为太空安全敲响警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美国与俄罗斯的卫星撞击事件为太空“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高科技往往是双刃剑,随着航天活动越来越多,“太空垃圾”势必不断增多,人们必须采取新办法来对付这一问题。
庞之浩说,完整卫星在太空相撞的概率非常小。虽然美国和前苏联冷战时期曾研制过能撞击敌方卫星的卫星,但从未使用过。美国宇航局目前认为,可能是已退役多年的俄罗斯卫星失控进入了“铱33”卫星的运行轨道,导致两星相撞。
庞之浩介绍说,目前防止此类撞击事故的方法有好几种,比如用光学望远镜、雷达探测预警,使各种航天器提前躲避“太空垃圾”;将废弃航天器“调遣”到无用的更高轨道或遥控其坠入大海;为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加装防护罩。还有一些概念性防护设计,如让低轨卫星退役后抛出一条由特殊材料制成的绳索,切割地球磁力线并导电,进而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拉作用,将卫星拖入地球稠密大气并烧毁。
谈及在现有诸多办法的情况下依然发生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庞之浩说,这提醒人类必须进一步严密监测空间环境,加倍重视废弃卫星等“太空垃圾”对其他航天器甚至地面的威胁。
他表示,各航天国家应联合研究、探讨对付“太空垃圾”的办法,比如共同订立国际公约,建立协调机制,共享监测数据,在卫星制造、发射等方面共同采取旨在减少碎片的防范措施,为卫星退役后预留机动燃料,开发、采用发射后能完整自动飞回地面的火箭级等新技术,为航天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