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卫星相撞位置距地800公里

卫星相撞位置距地800公里

作者:     转贴自: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6366



 中国品牌总网_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这张欧洲空间局公布的电脑模拟照片显示,地球轨道上有大约12000多个太空碎片。

    美国铱卫星公司的“铱33”卫星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军用卫星10日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这是太空中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事件。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次撞击产生大量残片,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构成一定程度的安全威胁。
 
    美国宇航局目前认为,可能是已退役多年的俄罗斯卫星失控进入了“铱33”卫星的运行轨道,导致两星相撞。

  撞击

  相撞位置距地面800公里

  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卫星相撞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10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地点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上空,距地面约800公里。此次撞击事件是由美国国防部空间监视网观测到的。俄罗斯航天署11日也向媒体证实了此次撞击事件。

  据介绍,两颗卫星一颗是美国铱卫星LLC公司1997年发射的“铱33”号商用通信卫星,质量约560千克。另一颗是1993年升空的俄罗斯“宇宙2251”号军用通讯卫星,约900千克。

  美方认为,相撞前,俄方卫星已处于报废状态。美国军方借助太空监视网络首先发现卫星相撞并通告航空航天局。美国铱卫星公司声明称,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公司已采取措施力图将影响降到最低。声明同时表示,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事件”。铱卫星公司表示将用一颗太空中的备用卫星补上被撞卫星损毁后的空缺。

 

[NextPage]

  原因

  无迹象显示有人为因素

  美国铱卫星公司运营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卫星网络,运行卫星达66颗。美国宇航局表示,“铱33”已被彻底损毁。关于此次撞击事故的原因,铱卫星公司在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并不是铱星公司或其卫星技术故障造成的。”

  而关于是否存在人为因素的猜测,美国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表示,目前没有迹象显示这是一次人为制造的事件。对于事故起因,俄罗斯有关方面暂时还没有评论。但俄罗斯航天署新闻部门表示,相撞卫星运行轨道很接近,确实有可能相撞。据介绍,事故发生的位置属于卫星低轨道范围。低轨道卫星具有信号传输时延短等优点,因此许多通信卫星采用低轨道。

  近年来航天专家一直警告,自前苏联1957年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各国航天活动产生大量“太空垃圾”。对航天飞机而言,这些垃圾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发射和返回阶段面临的风险。但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专家马特内伊表示,这种事情迟早要发生。人造卫星太空相撞问题将在今后几十年变得越来越突出。


 

中国品牌总网_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随着人类探索的步伐,太空将变得越来越拥挤。

    后果

  至少产生数千太空碎片

  美国专家估计,卫星相撞将会产生至少数千个太空碎片。
 
    据美国媒体12日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已监测到了卫星相撞后产生的数十个较大碎片。这些碎片已分成了两团碎片云。美国宇航局将在数周内评估此次撞击事件的强度及影响。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太空垃圾研究专家马克·马特内表示,现在暂不能了解本次卫星相撞到底会产生多少碎片,因为一些碎片可能只有厘米甚至微米大小,一时难以监测到。他估计,美国宇航局至少会发现数千个碎片。

  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表示,俄罗斯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目前正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美国航天局专家认为,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构成的威胁更大一些,因为它们所处轨道在两颗相撞卫星的轨道附近。

 

[NextPage]

  或波及带核反应堆卫星

  俄罗斯航天专家表示,俄美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可能波及苏联时期携带核反应堆的老化卫星,从而可能导致太空中产生放射性碎片带。俄塔社12日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航天界专家的话报道说,俄美卫星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向不同方向飞散,这些碎片有可能撞上处于太空飘移状态、高度相近的苏联时期的卫星。他介绍说,这些卫星属于退役老化的海洋监视卫星,上面装有核反应堆,如果碎片与这些卫星相撞,有可能在太空中形成放射性碎片带。

  该专家说,核反应堆用于卫星的目的主要是提供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成本相对低的能源。

  此外,该专家还说,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还有可能与俄罗斯“箭”系列其他卫星相撞,从而形成新的太空碎片。撞击事件中的俄罗斯卫星属于俄罗斯应用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研制的“箭-2M”型军用卫星,目前还有同系列的其他卫星处于太空中邻近位置。

  透视

  卫星相撞为太空安全敲响警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美国与俄罗斯的卫星撞击事件为太空“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高科技往往是双刃剑,随着航天活动越来越多,“太空垃圾”势必不断增多,人们必须采取新办法来对付这一问题。

  庞之浩说,完整卫星在太空相撞的概率非常小。虽然美国和前苏联冷战时期曾研制过能撞击敌方卫星的卫星,但从未使用过。美国宇航局目前认为,可能是已退役多年的俄罗斯卫星失控进入了“铱33”卫星的运行轨道,导致两星相撞。

  庞之浩介绍说,目前防止此类撞击事故的方法有好几种,比如用光学望远镜、雷达探测预警,使各种航天器提前躲避“太空垃圾”;将废弃航天器“调遣”到无用的更高轨道或遥控其坠入大海;为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加装防护罩。还有一些概念性防护设计,如让低轨卫星退役后抛出一条由特殊材料制成的绳索,切割地球磁力线并导电,进而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拉作用,将卫星拖入地球稠密大气并烧毁。

  谈及在现有诸多办法的情况下依然发生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庞之浩说,这提醒人类必须进一步严密监测空间环境,加倍重视废弃卫星等“太空垃圾”对其他航天器甚至地面的威胁。

  他表示,各航天国家应联合研究、探讨对付“太空垃圾”的办法,比如共同订立国际公约,建立协调机制,共享监测数据,在卫星制造、发射等方面共同采取旨在减少碎片的防范措施,为卫星退役后预留机动燃料,开发、采用发射后能完整自动飞回地面的火箭级等新技术,为航天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的空间。

 

[NextPage]

 

中国品牌总网_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美国铱星资料照片

  数字

  已知太空垃圾达3000吨

  太空垃圾就是空间碎片,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在执行航天任务过程中的抛弃物、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碎块等,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自1957年前苏联把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至今52年的时间里,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颗各类航天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遨游。目前,地面上能观测到并记录在案的在太空中的碎片约有4000多万个,形成约3000吨太空垃圾,其中地面可以观测到的最大碎片与一辆公共汽车相当,最小的与一个垒球相当,而且这些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太空垃圾的存在对于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来说,简直就是天敌。由于空间碎片与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每秒几千米至几万米,因此,两者即使是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就能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航天器的体积越大、飞行时间越长,其遭遇太空垃圾袭击的风险也就越大。

  有关专家指出,太空垃圾数量庞大,其对航天器和航天任务的影响已日益严重:极小的垃圾碎片由于数量多,能严重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碎片会损坏航天器表面材料,对表面器件造成损伤,甚至使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改变,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空间碎片的能量足够大时,能穿透航天器表面,打坏内部系统;大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桁架结构时,可能将整个结构打散。另外,大型空间碎片进入大气层时,会对地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NextPage]

  ■事件过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长印表示,经计算碰撞发生时刻为北京时间2月11日零时55分59秒,地点为东经97.88度、北纬72.50度、高度788.57公里的空域附近,即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碰撞时的相对速度约每秒11.6公里。

    ■美国“铱33”卫星

  美国私营铱卫星公司生产的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发射于1997年9月14日。

 

中国品牌总网_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俄罗斯宇宙2251卫星资料照片

  ■俄罗斯“宇宙2251”卫星

  军用通信卫星,重约900公斤,发射于1993年6月16日,由宇宙-3M号运载火箭带入太空。

  链接

  太空撞击事件

  ■1991年12月

  俄罗斯一颗失效卫星“宇宙1934”撞上了本国另一颗卫星“宇宙926”释放出来的大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零碎到无法跟踪。

  ■1996年7月

  法国的“樱桃”通信卫星被多年前“阿丽亚娜”运载火箭入轨时产生的一枚碎片击中。当时,该碎片以每小时3.1万公里的速度与卫星相撞,卫星主体虽没有受到损伤,却导致一个观测装置受损,卫星运行超出正常范围。

  ■2005年1月

  在太空中飞行了31年的美国“雷神”火箭废弃物和此前中国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的残骸,以每秒5.73公里的相对速度碰撞,长征四号火箭残骸的近地点轨道下降了14公里,美国的火箭废弃物一分为四。

 

[NextPage]

    专家表示撞击碎片

  可能影响我国卫星

  中国科学院空间碎片专家12日表示,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可能对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产生影响。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顾问都亨表示,俄美两颗卫星碰撞事故发生在距地约790公里处,碰撞后产生的大量碎片大致也会分布在这个高度的壳层上。

  都亨说,撞击刚刚发生后产生的碎片呈云状分布,是密集的一团,随时间推移会逐渐散开,目前还不清楚这个碎片云的直径。“这个碎片云会对轨道高度在700公里到900公里范围内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产生较大影响。”他说,“这个轨道高度内有许多应用卫星,包括我国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资源一号等对地观测卫星。”

  都亨介绍,描述卫星运行的参数有倾角、速度、近地点和远地点等,目前可以用这些参数来描述俄美卫星碎片云的运行姿态。他说:“如果目前在用卫星与碎片云在同一轨道高度,而且倾角相同的话,发生碰撞的概率就很小。如果倾角不同的话,它们的轨道面就会相交,即使速度一样的话也会发生碰撞。”

  都亨说,“只要碎片云的运行数据一公布,我们在用的应用卫星会不会碰撞都可以计算出。届时可以对具备变轨功能的卫星的运行姿态作出调整。”

  中科院已开始搜索

  美俄卫星撞击碎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长印12日表示,由紫金山天文台负责的中科院观测网已开始实施对这次俄美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搜索捕获,并将密切关注这些碎片对我国在用卫星的影响。

  赵长印说,此次卫星碰撞发生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上空,不在国内现有观测站的观测空域,因此国内观测网未监测到碰撞时刻的情况,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的中科院观测网已开始实施对这次碰撞产生的碎片搜索捕获,并将密切关注这些碎片对我国在用卫星的影响。

  他说,估计这次碰撞事件将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这些碎片将会散布在碰撞发生的高度为主的上下较大范围内,因此除了对运行在碰撞高度的应用卫星增加碰撞危险外,也会对其他高度的卫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空间物体间发生类似碰撞事件的几率还是很小的。

 

http://www.35176.com/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