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次“问题奶粉”事件中,三鹿的质量关卡似乎统统失去效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田文华曾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大声疾呼:“面对近年来屡屡出现的苏丹红、劣质奶粉等事件,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必须尽快制定、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她还提出了“对正规食品加工企业,突出强调企业法人代表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的解决方案。
早在数年之前,三鹿就逐渐有很多质量问题投诉事件发生,但都被三鹿公关“搞定”。一位知情人士回忆,有个投诉说三鹿收了40多头得了肺结核的奶牛的鲜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但一顿“饭局”封了所有人的口。
不爱张扬,低调沉稳,这是业内人士给予田文华的共同评价。在田文华位于三鹿集团总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既没有红木家具,也没有豪华摆设。
“复写纸多开了几张都会被她无情地检查出来”,“请客吃饭连菜谱都要亲自过问,生怕有人趁机铺张浪费……”一位自称“与田文华本人很熟”的李先生透露了田文华工作中的两个细节。
然而,在庭审中,检方的起诉书却还原出了三鹿事件中的另一个田文华。
早在2007年12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部分婴儿食用其所生产的婴幼儿系列奶粉后,出现尿液中有红色沉淀物等症状。
2008年5月17日,三鹿集团客户服务部书面向田文华、王玉良等集团高层通报此类投诉的有关情况。
田文华在8月1日已经得知三鹿集团送检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当时,全国已有众多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泌尿系统结石等严重疾患,部分患儿住院手术治疗,多人死亡。
三鹿集团在明知其婴幼儿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下,并没有停止奶粉的生产、销售。相反,田文华等三鹿高管的反应是:暂时封存仓库产品,暂时停止产品出库;以返货形式换回市场上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用含量低的产品逐步替换市场上三聚氰胺含量高的三鹿产品。
经检测和审计,从2008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三鹿集团共生产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69批次,总量约813.74吨,销售金额约475.61万元。
一场事件令三鹿集团将近五十年的 “生命”戛然而止。扼腕叹息之余,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
不管田文华昔日有怎样的口碑,她终究是商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下,许多企业家可能都相信,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是硬道理。出于对业绩的追求,一些企业家对道德和法律缺乏敬畏,甚至为此不择手段,缺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自觉和法律意识。 ”一位分析人士说。
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一项调查显示,77.9%的人认为整个社会应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69.4%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监管,防止企业的违规操作。或许,这一民意调查正是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