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指出,预计20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明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登记失业率的两倍。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作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新的就业困难户。
各方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以来的大学疯狂扩招难逃其咎;也有评论者认为,中国高校20%的毛入学率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比起周边的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扩招大方向是没错的。
研究经济的专家指出,就业之困在于城市化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短时间内承担不了扩招之后庞大的大学生群体。
基于这样的结构性矛盾的不可调和,又有人指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才是解决就业困局的策略。但大学生的下乡之路,真的是化解就业困境的良方吗?本期专题时代周报记者试图和您一起寻求答案。
扩招之后
12月12-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辽宁考察工作。在沈阳人力资源市场大厅里,胡锦涛向前来参加大学生专场招聘洽谈会的大学生询问求职情况,对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表示了关切。
历经9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显露出“就业危机”。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大学生们与那些滞销的出口商品、停业待工的农民工一起,在这个全球性的寒冬里瑟缩着,等待着买家的挑捡。大学生与工人甚至农民工,天之骄子与蓝领,在产业链的新一轮调整中均沦为弱势群体。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打开了就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