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分成品鞋市场推高档皮鞋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皮鞋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普通老百姓,以穿布鞋为主。中国的皮鞋是紧俏产品,国内控制供应,几乎谈不上皮鞋的消费结构。如果需要一双中国产的皮鞋来充充门面,只能凭票去购卖。如果想购卖外国的品牌皮鞋,需要“外汇券”来帮忙。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消费者富裕起来了,对于皮鞋的消费需求开始旺盛起来。温州的商人正是看准了中国鞋的巨大市场,先后进入制鞋行业,温州的制鞋企业如雨后春竹般冒了出来。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制鞋产业曾经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市场上的成品鞋质量没有保证,低质低价的竞争,阻碍了温州鞋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高档的皮鞋,追求国外的品牌皮鞋。鞋企康奈的掌舵人——郑秀康,捉住了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高瞻远瞩,率先进军中国的高档皮鞋生产。从1992年起,康奈开始酝酿生产中国的高档皮鞋,1993年,康奈正式投放康奈的高档皮鞋。市场给了康奈热烈的回报。1994年康奈的高档皮鞋就可以卖到400多元人民币的天价。在沈阳,康奈的男士皮鞋更是被戏称为“结婚鞋”。
康奈,一个严谨规范的制鞋企业;康奈,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康奈,一个外销内销两旺的企业。在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的当下,康奈的内销经验更引发制鞋企业的思考,一定会给众多的急于做内销市场的制鞋企业带来启迪。
康奈的常务副总周津淼用“一石三鸟”来形容康奈进军高档鞋的动作。一是康奈高档鞋的推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高档皮鞋的需求。二是企业得以发展,当时,康奈率先推出高档鞋,高品质的质量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康奈得以积累了自己的顾客群。良好的市场反应,促进了鞋企康奈的迅速发展。三是康奈推出高档鞋改变了温州乃至整个中国制鞋业的制鞋结构,优化了温州鞋的产品质量结构。
二、规范市场渠道
跟很多温州鞋一样,起步阶段,康奈走得也是“批发”的模式。随着康奈鞋在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企业的规模在扩大,渠道的规范管理提到康奈业的日程上来。1996年又是康奈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康奈开始建专卖店,规范自己的渠道。在国内,康奈已经建立起了2600多家专卖店。康奈的销售网络基础开始建起来。据康奈党委副书记陈曾鑫先生介绍。明年,康奈将重点完善康奈的专卖店建设,并计划在康奈专卖店遍及的城市推出代表康奈水平,体现康奈文化的精品的专门店。这一点也得到了周津淼先生的印证。“虽然我们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及中国,但是明年,我们将着力把这张网拉开,完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