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资金开始在跌停板大量吃进筹码,9月22日,经过两个跌停板之后,伊利股份放出巨量成交,成交量达到2.36亿股,换手率达到32.47%;9月24日,成交量达到1.69亿股,换手率达到23.29%;9月26日,成交量达到1.2亿股,换手率达到16.49%。三个交易日成交量达到5.25亿股,换手率达到72.15%,而伊利股份总股本为7.99亿股,三天成交量达到总股本的66%,而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过10.5%。业内人士分析,不排除有资本猎手开始在二级市场狙击伊利的控股权,也有可能是游资炒作。那么,是谁在跌停板上大量买入伊利股份呢?
TOPVIEW的数据显示,买入伊利股份的主要是A字头席位,这些神秘买家就隐藏在证券公司营业部,T字头保险资金席位和G字头基金席位都在大量卖出。
“伊利现在的股权不排除有人在恶意收购,伊利虽然有三聚氰胺,但其含量是最低的,就此而言影响应该最小,况且伊利的公司质量要比三元好几个数量级!”信达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康敬东对于伊利的下挫深表遗憾,他认为,这件事情对于伊利来说太不公平,奶制品行业的品质不能单单用三聚氰胺一个标准来衡量。
据伊利公司公布的2008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1095.53 万元,同比增长了23.06%;实现营业利润15203.04 万元,同比增长了162.8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686.27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979.86 万元,剔除股票期权会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后,公司净利润为2.56 亿元,同比增长12.51%;每股经营性净现金流为1.59 元,每股收益为0.15 元。
“现在个股的走势真的与财务报告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是被品牌的负面效应左右,其实伊利的干奶制品年销售量只占公司年销售总量的20%,即使查出部分产品含有三聚氰胺,对公司整体的业绩影响也并不大。”西南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李葳无奈地告诉记者,很显然,投资者并没有“理智”的思考,因为他们是看短期回报的。
恶意操作
“如果这种品牌恶性效应扩大,对于业绩的影响也不能小觑,从目前的交易量上来看,是有人在恶意操作。”康敬东告诉记者。
沃尔玛中国区公关经理牟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整体上奶制品的销量都很不好。
渤海证券乳品制造业分析师闫亚磊指出,奶业巨头卷入问题奶粉事件,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国内奶业的信任,使得国产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取得的优势,导致外资乳制品加速在我国市场的扩张。
据记者了解,在2004年安徽阜阳毒奶粉东窗事发后不久,国内约170家奶粉厂纷纷倒闭至106家。时隔4年,问题奶粉是否能够再次掀起行业洗牌,目前还不能预测。
“现在对于后市还真是没有办法预测,后市主要看伊利等这些与三聚氰胺有关联的奶企怎样做后续的公关处理,怎样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因为目前的个股走势与业绩真的关联不大,主要是品牌影响。”李葳一再强调品牌效应与业绩无关。
康敬东向记者补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或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国人不应该对国产奶制品失去信心,“靠洋奶消费不起,国人还是要依靠国产,否则国内奶制品行业的产业链或将断裂”。
在采访结束时,李葳再次提醒投资者,由于三聚氰胺的事件太突然,以后的市场形势很难预测,“如果后续的事情处理得不好,相关奶企的其他奶制品能不能维持下去、会不会出现奶企倒闭,都很难说。当然不排除公司处理得好,风波也许过两三个月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