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哈尔滨是中国的“啤酒之乡”。1900年,当一位德国酿酒师来到哈尔滨传艺时,不经意间,哈尔滨成了中国啤酒百年发展史的发源地和见证地。为了传承啤酒文化,迄今为止,哈尔滨已连续8年举办啤酒节。今夏刚刚开幕的中国·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首次请来了众多国外啤酒厂商直接参与,使啤酒节从过去单纯“大排档”式的豪饮狂欢,晋升到了以酒会友、借节造市、提升文明的国际盛会。
为感受国际化啤酒盛会给“冰城夏都”带来的种种变化,本报记者走进啤酒节,从营销、文化、文明等视角,采写了一组札记,以引发广大读者特别是各界有识之士对国际化啤酒盛会的广泛关注。
竞争,使强者更强。
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德国的“德威”、美国的“百威”、丹麦的“嘉士伯”……当8家远道而来的国外啤酒厂商支起占地两三千平方米的巨型啤酒大棚摆酒邀客时,一场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争唱主角的商战在啤酒节主会场内外上演。
今年的啤酒节,由于中国贸促会轻工行业分会的特别支持和中食集团专业队伍的全程参与,吸引来了对啤酒节规模、目标市场十分“挑剔”的8家外国酒商与本土酒商同台竞技。据啤酒节组委会估算,啤酒节开幕以来,仅主会场的啤酒日销量就达30吨,其中外国品牌啤酒销量占日总销量的一半。
记者发现,在德国、俄罗斯、荷兰等国啤酒商的啤酒大棚里,50元一杯的扎啤、35元的烤鸡、3元一支的烤肉串价格虽不便宜,但仍吸引众多游客心甘情愿掏腰包一杯接一杯地畅饮。这不能不让擅长“价格战”的本土品牌反思。
俄罗斯第一大啤酒品牌“波罗的海”在哈尔滨的实际操作仅仅一年半时间,此次欲借啤酒节拓展哈尔滨市场。在“波罗的海”的啤酒大棚里,记者看到,俄罗斯人推销啤酒的方式是将刚刚在哈发展的一批VIP客户请来品酒,而这些VIP客户,几乎都是哈尔滨各酒吧和KTV的老总,这无形中抬高了“波罗的海”的身价。“波罗的海”中国销售总监于聪说,哈尔滨啤酒市场潜力非常大,“波罗的海”看中的是这里的高端市场和节庆礼品市场,“波罗的海”就是想让哈尔滨人知道,在酒吧会友或送礼送“波罗的海”是身份的象征。“波罗的海”中国大区董事长陆加利则认为,啤酒企业必须改变经营观念,放弃价格战,产品价格不但要使消费者乐于接受,还要使企业和销售商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更要保证市场价格秩序的稳定。
凭借超凡的实力、雄厚的资本以及“攻城掠地”的周密策划,来参加啤酒节的外国酒商都雄心勃勃地要反客为主。国际化的啤酒节,带来了国际化的商业机遇。第一次组团来哈的德国德威啤酒中国地区总裁杨允斌对记者说,哈尔滨的啤酒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德威”因此很看好哈尔滨市场。但由于过去的几届哈尔滨啤酒节规模和影响力都不够大,所以一直没来参加。本届啤酒节档次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很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啤酒品牌。给“德威”品牌做了3年总代理的哈尔滨酒商智宏宇在啤酒节上认识了好几个国外客户。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带着新老客户在德国啤酒大棚里以酒会友,共议明年的铺市计划。
国际化的啤酒节,叩开了相对封闭的哈尔滨啤酒市场大门。在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啤酒大棚里,食客们不分男女老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啤酒;外国酒商很乐于向食客们提供免费品尝服务;一些国家的酒商只用经过培训的专业“酒娘”服务,从而将传酒倒酒演变得赏心悦目……哈啤市场部的一位营销总监面对记者采访时感言:当刮奖、买赠等“一招鲜,吃遍天”的啤酒营销开始越来越难创新的时候,本土啤酒品牌更多的是应借鉴国际大品牌所走过的营销成功之路,回到实力、市场细分、可持续性能力等的较量上来。
http://cn.ppzw.com/Article_Class2_15.htm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