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汉服过“七夕”:中国年轻人醉心绚烂传统文化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李子晨 查文晔)罗衣蹁跹、巧言笑兮,案桌上摆着巧果、少女们比赛“女红”……汉服和“七夕”,两个各自承载浓厚中华韵味的文化符号,正在中国各地和谐交融。热情满满的追捧者,大多是未及而立的年轻人。
在北京世界公园,一场以“穿汉服体验‘七夕’”为主题的活动刚刚结束。扬州
园林的如画风景中,斗巧乞巧、拜织女等独具古典特色的节庆活动次第上演。裙带轻扬间,时光仿佛倒流了数百年。
“以美好的神话氛围再现古典场景,尽管无法完全逼真,却向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位民俗专家如是说。
26岁的王静是这次“七夕”主题活动中“女红”比赛的冠军。她以纯熟技巧迅速完成规定内容——用一根细线穿过一组7个以桥拱状摆放的针眼儿,也便是所谓的“斗巧”。
8月7日恰逢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七夕节。在古代中国,“女红”是评判女子心灵手巧的一道标准。而“七夕”被认为是属于少女的节日,与针线活儿有关的仪式必不可少。“现代社会让女孩子变得像男性一样坚强、独立,做‘女红’却让我感受到女性专属的柔美、静好。”王静说。
不止是穿针引线,中华传统文化里丰富的礼乐仪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热衷于穿着传统服饰、举办传统活动、复兴传统文明。他们为自己命名为“汉文化圈”,而汉服几乎成为这个人数众多的圈子的一道文化标志。
“汉服是民族文化的第二层皮肤。”24岁的何清解释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民族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身份的象征。”
这些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的汉文化爱好者通过百度的汉服吧、汉文化QQ群以及短信,组织了各种各样传承古典文化的活动。在端午节编五彩绳、舞剑、点梅花妆、做香包,在中秋节射箭、投壶、舞剑、拜月,创办古琴修习所、诵读四书五经、学习围棋技法……
令何清记忆犹深的一次活动是受邀参加“笄礼”——古代女子的成年礼。“笄礼之后,母女相拥而泣。女儿哭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母亲哭是感慨自己女儿长大成人。”而在现代社会,成年仪式已经不多见。
“参加‘汉文化圈’的活动,让我这个‘80后’有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觉得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大学二年轻学生刘翼飞说。
北京交通大学二年级男生弭兵形容汉服初次上身的感受,更是传神:“那交领右衽往身上一系,文化上的回归感就充满我的心中。”
北京什刹海的荷风中、杭州西湖的垂柳间,甚至广州上下九的喧嚣里,穿着典雅汉服的年轻人飘然行走。“七夕”与汉服的浪漫相遇,终让世人惊艳于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复活后的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