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 七夕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专家一致认为,源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已有2000多年历史,比起源于公元270年古罗马的西方情人节早得多,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在唐宋时期,七夕节非常热闹,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形式。比如在宫廷会举行乞巧宴会,中间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游戏。在民间,七月初七晚上恋人们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
“在过西方情人节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也有一个古老的浪漫爱情节日,而且这一文化遗产同样可以与全世界人们一起分享。”李汉秋这样提醒年轻人。
[NextPage]
着汉服过“七夕”:中国年轻人醉心绚烂传统文化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李子晨 查文晔)罗衣蹁跹、巧言笑兮,案桌上摆着巧果、少女们比赛“女红”……汉服和“七夕”,两个各自承载浓厚中华韵味的文化符号,正在中国各地和谐交融。热情满满的追捧者,大多是未及而立的年轻人。
在北京世界公园,一场以“穿汉服体验‘七夕’”为主题的活动刚刚结束。扬州
园林的如画风景中,斗巧乞巧、拜织女等独具古典特色的节庆活动次第上演。裙带轻扬间,时光仿佛倒流了数百年。
“以美好的神话氛围再现古典场景,尽管无法完全逼真,却向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位民俗专家如是说。
26岁的王静是这次“七夕”主题活动中“女红”比赛的冠军。她以纯熟技巧迅速完成规定内容——用一根细线穿过一组7个以桥拱状摆放的针眼儿,也便是所谓的“斗巧”。
8月7日恰逢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七夕节。在古代中国,“女红”是评判女子心灵手巧的一道标准。而“七夕”被认为是属于少女的节日,与针线活儿有关的仪式必不可少。“现代社会让女孩子变得像男性一样坚强、独立,做‘女红’却让我感受到女性专属的柔美、静好。”王静说。
不止是穿针引线,中华传统文化里丰富的礼乐仪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热衷于穿着传统服饰、举办传统活动、复兴传统文明。他们为自己命名为“汉文化圈”,而汉服几乎成为这个人数众多的圈子的一道文化标志。
“汉服是民族文化的第二层皮肤。”24岁的何清解释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民族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身份的象征。”
这些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的汉文化爱好者通过百度的汉服吧、汉文化QQ群以及短信,组织了各种各样传承古典文化的活动。在端午节编五彩绳、舞剑、点梅花妆、做香包,在中秋节射箭、投壶、舞剑、拜月,创办古琴修习所、诵读四书五经、学习围棋技法……
令何清记忆犹深的一次活动是受邀参加“笄礼”——古代女子的成年礼。“笄礼之后,母女相拥而泣。女儿哭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母亲哭是感慨自己女儿长大成人。”而在现代社会,成年仪式已经不多见。
“参加‘汉文化圈’的活动,让我这个‘80后’有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觉得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大学二年轻学生刘翼飞说。
北京交通大学二年级男生弭兵形容汉服初次上身的感受,更是传神:“那交领右衽往身上一系,文化上的回归感就充满我的心中。”
北京什刹海的荷风中、杭州西湖的垂柳间,甚至广州上下九的喧嚣里,穿着典雅汉服的年轻人飘然行走。“七夕”与汉服的浪漫相遇,终让世人惊艳于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复活后的绚烂。
[NextPage]
七夕夜如何寻找“牛郎”与“织女”
新华网天津8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8月7日为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如何在夜空中寻找留下千古佳话的“牛郎”与“织女”呢?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牛郎与织女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
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提醒说,7日夜,可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安全地方,仰头静望,在头顶附近,银河中间与两边有3颗明亮的星星,其中最亮的一颗呈青白色,它在银河西北边,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织女星。织女星的下方有4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另一颗亮星在织女星的南偏东,即银河的东南边,它就是晶光四射的牛郎星。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天文专家表示,理论上说,“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现代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距16光年(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纵使牛郎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每天翻一千个跟头,也得花几千年的时间。因此说,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只不过是人们善良而美好的愿望而已。
[NextPage]
七夕:曝衣赏夜好时节
新华网太原8月6日专电(记者崔浩天、刘翔霄)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晚赏夜别有风情。民俗专家表示,除此之外,中国民间还流传有在这一天晾晒衣物的习俗。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省民俗专家聂元龙告诉记者,汉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若能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或者“光耀五色”,便是吉祥的征兆。在山西和顺县等地,当地村民至今仍习惯于在七夕当天相约来到当地的天河池畔观赏夜景。村民们说,越是好天气,云雾就越多姿多彩。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正值盛夏,此时的气候适宜晾晒衣物。据汉代崔寔(音实)《四月民令》和南北朝殷芸《小说》记载,七月七日是民间晒衣的日子,后几经演变,逐渐形成了晒衣、晒书、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星和织女星等习俗。
[NextPage]
如何打造现代“七夕文化”
“七夕”需要爱情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认为,虽然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但爱情是“七夕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涵。他告诉记者,七夕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某种美好的意象,虽然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但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力图寻找一种浪漫和谐的精神寄托。
“七夕”需要与时俱进。七夕节尽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适合年轻人的活动载体。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留有独特的文化记忆,人们应着重挖掘其文化内涵,提供让现代人乐意接受的特色民俗和形式。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画院副院长金中浩认为,在这一天,除了商场进行促销外,时下举办的一系列有关促进情感交流的活动,也是“七夕文化”的发展,是对“七夕”内涵的弘扬。
“七夕”需要嫁接外来文化。曹保明认为,西方情人节操作性强,有着时尚载体,如玫瑰、巧克力、鲜花等,吸引着大批年轻人的心;而我们的七夕节却没有具体适合年轻人的节日内容,传统的祈祷祭拜、穿针引线之类的活动过于强调形式,而不被当下追求自我意识的年轻人所接受。
我们要把东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让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它独有的魅力,使七夕节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七夕文化”
http://www.ppzw.com/Syjh/default.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