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即运用这一体裁形式创作而成。
记者:近年来流行“读史”,您认为读者在历史类图书的阅读方面该如何选择?
曾纪鑫:中国有“一窝蜂”的传统,“读史”流行,出版界便“跟风”而进,历史类图书大量涌进市场,免不了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因此,挑选一本好书对读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以为以下几类读史类图书值得读者关注:一是史学家利用新近解密的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后撰写的作品,如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新近开放的蒋介石日记进行解读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二是外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性作品,他们的视点常给我们以新鲜独特的感受;三是历史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能让读者了解不少事实与真相;四是用全新的视角剖析解读历史的文化历史散文;五是有定评的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一句话,它们应具备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知识,让读者获得一定的思想启迪。那些戏说恶搞,美化专制集权与封建帝王的历史图书,对读者则是一种误导与伤害。
闽南图书市场
空间广阔
记者:作为引入闽南的重点人才,您对闽南的图书市场和闽南人的阅读水平作何评价?
曾纪鑫:我是2003年来到闽南的,这5年多的时间里,觉得图书市场有所萎缩,主要是一些个体书店难以为继,纷纷关门大吉。这可能与网络阅读、网络书店的分流,纸张、书价乃至物价上涨,利润微薄等原因有关。
闽南呈开放态势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视教育、“爱拼就会赢”的传统,决定着民众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与较高的阅读水准。在个体书店“退场”的同时,闽南图书市场仍有着可拓展的广阔空间,国营书店及仍在坚持的民营书店,常常是人潮涌动,每当我逛书店见到这样的情形,心中便涌出一股由衷的欣慰。我以为,阅读不仅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向上的动力,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
□作者简介
曾纪鑫,1963年生于湖北公安,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先后当过农民、教师、干部、编剧、专业作家,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入厦门市工作,现为《厦门文艺》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专著近20部,近年在海峡两岸出版、再版的主要作品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永远的驿站》、《历史的刀锋》,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幸福的幽门》,文化论著《没有终点的涅槃》,个人选集《历史的可能与限度》等,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