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火:立志之火(1987月8月8日)
1987年8月8日,这看似吉祥的日子,注定将永远烙在所有温州人的心里。
这一天杭州武林门广场有些寒气逼人。从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温州鞋堆积成了一个小山。当熊熊大火将这5000多双温州鞋,变成灰烬时,温州人流下了“耻辱”和“忏悔”的眼泪……
事情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武林门事件直接导致了温州鞋业的信誉雪崩。温州许多鞋企纷纷应声倒闭,勉强生存下来的,则改换门庭打出了上海牌、广东牌,做贴牌销售。这场信誉危机又逐渐蔓延到温州其他行业,更是把温州鞋人推到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王振滔也没能在这场风暴中幸免。武汉电视台一则报道——《武汉市民脚踏30万温州纸皮鞋》,拉开了全省大清洗的序幕。一天傍晚,当地工商局执法队员突如其来,不由分说查抄了柜台里价值20多万元的货。等他赶到时,柜台里已经空空如也。
王振滔想不通,自己卖得好好的真皮皮鞋,怎么就变成伪劣了呢?更让他想不通的是,有关部门竟然在长江边租了一条船,以5元一双的低价处理查抄来的温州鞋。限定每人只能购买一双。销售现场几乎失控,武汉市民排成了长队,队伍从码头一直延伸到市区的公路上。
痛心不已的王振滔怨气难平:如果我的鞋是假冒伪劣,你们可以集中销毁,但你们公开销售,说明我的鞋没有问题!万事脱不了一个“理”字,得讨个说法。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行政诉讼,王振滔终于赢得了胜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虽然获得的赔偿只有2000元钱,但也弥足珍贵。
这场劫难让王振滔近两年的积累损失殆尽,从头再来,他却发现偌大市场已无温州鞋的立锥之地。惟有卧薪尝胆,在狠抓质量的基础上再造信誉,创出全新的品牌,才能领袖群雄突出重围,重现中国鞋都的辉煌。
1988年王振滔回到了家乡,看着中国鞋都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他决定用仅剩的3万元钱创办了永嘉奥林鞋厂,从此走上了为温州皮鞋雪耻的艰难旅程。
第二把火:雪耻之火(1999年12月15日)
武林门事件,让王振滔深知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创业之初,资金紧缺,王振滔多方筹措资金,投入500多万元从台湾购进了4条先进生产线,这样一来,奥康的起点就与别人不同了。1999年王振滔又一举投入3000多万元率先引进6条世界一流的生产线。
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并不能保证产品百分百地无疵瑕。一双鞋的完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瑕疵都会影响皮鞋的质量。为此奥康又以优厚的条件从上海、四川、广东及台湾等发达地区招聘了1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使公司在管理、设计、生产、营销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档次。
他对产品质量的追求,甚至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有一次,因为包装工人一时疏忽,误将一双待返修的皮鞋装箱入库。检验员发现此事,立即向厂方报告。王振滔马上严令拆包逐双检查。然而,这双鞋已经发往湖北,很可能混进了商场的货架。王振滔责令有关人员一定要把这双鞋从湖北追回来!现在,这双鞋就陈列在奥康集团企业形象展示中心,成为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的绝好教材。
奥康集团一次炒掉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故事也一直在业界流传至今。有一次,这些管理人员所在分厂生产的500多双新款女鞋,入库时被公司质量管理人员拒收。这几位管理人员便出面辩解道:“这批产品基本上是达到各项工艺要求的,要是在其它厂肯定属于合格产品的。”王振滔立即安排技术人员重新检验,仍然判定为不合格。
这可是一批实力派人物,5个担任分厂正副厂长,3个是车间主任。有的是王振滔亲自从广州用高薪聘来的大鞋厂骨干。可是在王振滔的眼里,降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无异于是砸企业的饭碗。而谁要是砸企业的饭碗,就得先砸掉他的饭碗,于是8名管理人员全部解聘,500双鞋全部销毁。
十年的“卧薪尝胆”有了回报,1998年2月,王振滔终于梦想成真,“奥康”皮鞋被中国皮革协会评为“中国真皮鞋王”。
1999年12月15日,温州制鞋企业齐聚杭州,举办“中国鞋都温州名优鞋展销会”,这实际上是“温州制造”的集体亮相。王振滔当时对12年前杭州燃起的那把大火没齿难忘,一直策划着要借机一雪前耻。
当年的武林门广场已经改作绿地,于是,王振滔把各地收缴上来的2000多双假冒奥康的“李鬼”鞋,运到杭州近郊集中焚毁。
“这一天我盼了10多年,等了10多年,今天终于等到了!”王振滔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这把火不仅烧掉了王振滔久藏心中的冤屈,也驱散了曾经笼罩在“温州制造”头上的滚滚阴云,而温州品牌也开始从温州走向全国。